初秋涼氣發(fā),庭樹微銷落。
凝霜依玉除,清風飄飛閣。
朝云不歸山,霖雨成川澤。
黍稷委疇隴,農夫安所獲?
在貴多忘賤,為恩誰能博?
狐白足御冬,焉念無衣客?
思慕延陵子,寶劍非所惜。
子其寧爾心,親交義不薄。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封陳王,世稱陳思王。曹植少聰敏,富有才學,曹操對他很寵愛,幾次想立他為太子,但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凋勵”,終于失寵。公元二二○年曹丕即帝位,對他施行壓抑和迫害,屢次將他貶爵徙封,四十一歲時郁郁而死。曹植的詩主要是五言詩。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在文學史上影響很大。 《贈白馬王彪》和《洛神賦》是他的代表作。
《贈丁儀》這是在曹丕即位不久以后曹植寫的一首詩。丁儀是曹操的屬官,與曹植關系親近;在曹操一度想立曹植為太子時,丁儀有意促成其事,為此曹丕對丁儀非常忌恨。曹丕即位后非但不封賞他,還把他殺掉了。這是丁儀被殺之前曹植安慰丁儀的詩,表明自己是他的知音者,請他放心。可是曹植的這種安慰,由于其中也蘊含著一種強烈的憤世疾俗的不平之感,即“在貴多忘賤,為恩誰能博?”把鋒芒也引向了寡恩的最高執(zhí)政者,所以不僅不能使人平息不滿,反而會有火上潑油的效果。
這首詩寫的是社會現實問題,但著筆的所在,首先乃是眼前的霜云風雨。詩人惱怨這種不好的天時,使得陰云不晴,澇雨成災,造成農夫無有收成,落空了辛苦勞動的希望。應該說這是自然景象,但卻是有社會蘊含的人化的自然界。因為曹植與丁儀原來的政治計劃成為泡影,如同詩中的“黍稷委疇隴”的農夫,卻是政治事實,這一寓意,丁儀是一看就懂的。其次是寫歷史,其中有兩個人,一是寡恩不仁的齊景公,一是重情守義的延陵季子。這兩個人作為鏡子,在現世能照到誰的形象也是不難看出的。曹丕對此是很敏感的,他不愿“對號入座”。
這首詩哲理抒情的意味比較突出,晉代的許多人不平的詠懷詩,受此影響較為明顯。
上一篇:曹操《龜雖壽》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朱淑真《元夜》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