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韋應(yīng)物①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②。
寒樹依微遠(yuǎn)天外③,夕陽明滅亂流中④。
孤村幾歲臨伊岸⑤,一雁初晴下朔風(fēng)⑥。
為報洛橋游宦侶⑦,扁舟不系與心同⑧。
【注釋】
①韋應(yīng)物:見《初發(fā)揚子寄元大校書》。
②大河:黃河。此言舟行至洛口,山盡河闊,地勢豁然開通。
③依微:依稀,隱約可見。
④“夕陽”句:夕陽映照在泛動的水波上,時明時暗,閃爍不定。
⑤伊岸:伊水沿岸。伊水在洛陽附近與洛水匯合入黃河。作者任洛陽縣丞時,曾因處罰依仗宦官害民的軍騎而被罷職,閑居寺院。這句是離途中回望伊岸孤村,作者昔年曾在那里居住。
⑥“一雁”句:萬里晴空,朔風(fēng)中一雁飛翔。
⑦為報:替我告訴。洛橋:洛水上的浮橋,即天津橋。游宦侶:指府縣僚友。
⑧扁舟不系:沒有繩系住的小船。《莊子·列御寇》:“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不用機(jī)巧的人)無所求,飽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二句系向僚友表露心跡,言自己無所企求,遨游自在。含宦途坎坷的感慨。
【詩本事】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yīng)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離開長安赴任,經(jīng)洛陽,舟行洛水到鞏縣入黃河?xùn)|下。這詩便是由洛水入黃河之際的即景抒懷之作,寄給他從前任洛陽縣丞時的僚友。
【賞評】
首聯(lián)從兩岸莽莽蒼山、一條滔滔大河寫起。頷聯(lián)“寒樹依微遠(yuǎn)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讀了這句詩,仿佛看到歲暮時節(jié),日之夕矣,風(fēng)漸漸冷了,遠(yuǎn)天盡頭樹影淡淡如薺,眼前黃河奔流,夕陽返照的光影在水波上閃爍踴躍。這句非常好,我們甚至感覺到了水上的寒氣,聽到了黃河的流聲。它繪出的是一幅哀景,我們能感到詩人心中的寒涼紛亂。它還令人想起“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意境更衰颯。頸聯(lián)接著描述觸目所及的景物,岸上零落的村莊和他幾年前在伊水邊上看到的一樣,顯出安史亂后的蕭條殘破。天剛晴不久,空氣格外冷冽。天上一只孤雁獨自飛入凜凜北風(fēng)中,不知要去哪里。詩境即心境,詩人此時心中必是索寞的。他想告訴身在洛陽的僚友,自己就如同不系的扁舟,隨命運浮沉罷了。詩人此行是去赴任,本該躊躇滿志,立意作為,然將“扁舟”句與前面詩中所表現(xiàn)的感傷、蒼涼合看,時代的黯淡、個人的心境似乎都使他力不從心。詩中深深表現(xiàn)出當(dāng)時軍閥割據(jù)、朝政混亂帶來的不安蕭索的時代情緒。
這首詩的風(fēng)格著色是韋詩之勝處所在,清淡而索寞。頷聯(lián)為千古名句。
【詩評選輯】
①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七:七言律詩,至第三句便失粘,落平側(cè),亦別是一體。
②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十一:余友姚叔祥嘗語余云:“余行黃河,始知‘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fēng)’之為真景也。”
③明·邢昉《唐風(fēng)定》卷十:韋詩別有一種至處,真色外色、味外味也。
④清·金圣嘆《選批唐詩》卷四上:讀一二,如讀《水經(jīng)注》相似,便將自洛入河一路心眼都寫出來;又如讀《莊子·外篇·秋水》相似,便將“出于涯涘,乃知爾丑;而不至于子之門,實見笑于大方之家”一段慚愧快活都寫出來也。三四“寒樹”、“遠(yuǎn)天”、“夕陽”、“亂流”,言山豁河通后,有如許眼界也。
⑤清·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卷二一:“寒樹”句可畫,“夕陽”句非畫所傳矣。
⑥清·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卷二:七律如“寒樹依微遠(yuǎn)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假使陶元亮執(zhí)筆為七律,又何以過此!
上一篇:雍裕之《自君之出矣》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
下一篇:許 渾《謝亭送別》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