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這是杜甫現存最早的詩歌之一。“龍門”,即龍門山,又名伊闕,在今河南洛陽市南。自六朝以來,這里佛事興盛,共建有八座寺院,其中奉先寺最著名。杜甫年輕時漫游洛陽,慕名游覽奉先寺,寫下了這首禪趣冷然的詩歌。
詩題雖云“游”,但通篇只有首句明寫“游”字,第二句即轉寫“宿”,以下六句皆承“宿”字,描寫詩人夜宿寺中的所見所感,所以明人王嗣奭認為“游當作宿”(《杜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詩人既題“游”,必有所指。因為詩人認為白白游覽寺院,徜徉于屋宇畫棟、佛尊熏香之間,觀禪事、聽誦經,可謂形游; 而夜宿僧房,身處寂寥,耳聽天籟,心靜神斂,漸入空境,則可謂神游。神游比形游更能領悟佛的真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游。所以,詩人以 “游”標題,意在突出自己靜臥禪境時的心理感悟,詩題本身就包含著深刻的禪理。
首二句概寫詩人從游寺到宿寺的過程。“招提”,梵語拓斗提奢,譯義為四方,四方之僧稱招提僧,四方僧住處為招提僧坊,后又代指寺僧或寺院,此指奉先寺僧。“已從招提游”,表明詩人游寺時不是獨游,也不是與朋友同游,而是與寺僧同游。游寺時的談經說佛,使詩人慢慢洗凈塵世的雜念,對佛界產生了更深的向往,直到天色已晚,興致猶濃,便與僧人同宿寺中。兩句中兩次強調“招提”,表現了詩人與寺僧關系融洽,感情真摯,為下六句充分描寫禪境作鋪墊。且首二句都以虛字領起,既體現了時間的變化,又暗示了詩人感情的變化,看似率易,但卻蘊蓄深厚。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此四句緊承 “宿”字,描寫寺中夜景。山北的幽谷,陰風習習,風聲飄來,有如天籟清發,悠揚怡人; 明月映照著天地,在幽幽樹林中灑一片瑩瑩清輝; 龍門天闕,高入九霄,星辰點點,閃爍山巔; 山寺孤聳,白云微渡,夜臥寺中,寒氣森森。詩人用細膩的筆觸,從聽覺、視覺和觸覺諸方面,描繪了奉先寺清寂幽寒、靜謐肅爽的優美夜景。在詩人心中,這夜景的主色調是空靈靜寂的,天籟、明月、星辰、白云,組成了一個超然塵外、純潔高爽的幽境,詩人靜臥其中,內心不禁產生了一種寂然入禪的感覺,人世的紛擾悄然隱去,一絲難狀的天機微露在眼前。詩人正帶著這種朦朧的體驗進入夢鄉。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末二句抒發詩人清晨醒來的心理感受。凌晨,一陣清脆的鐘聲打破了寺院的幽靜,驚回了詩人的美夢,在似醒未醒的迷朦之中,詩人好像突然有所感悟。禪院的晨鐘迎來了新的一天,夜宿禪境的詩人又將要離開寺院,重返喧雜的塵境,在塵界與佛界的交接處,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真源、人生的凈土就在那幽靜空寂之中,“道心之微,忽然豁露。”( 《杜臆》) 但詩人惜墨如金,只用 “深省”二字稍加點染,戛然而止,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
全詩立意巧妙,寫景優美,融禪趣于景物描寫之中,抒情含蓄,趣味深雋,“不用禪語而得禪理” (《杜臆》),甚妙。
上一篇:禪詩《游鐘山大愛敬寺詩》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湖外遙懷些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