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迺賢·黃金臺》原文賞析
落日燕城下,高臺草樹秋。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難求。滄海誰青眼?空山盡白頭。還憐易河水,今古只東流。
這是作者《南城詠古十六首》之一。戰國時燕昭王尊郭隗為師,并采納他的意見,筑臺于易水東南,置黃金于臺上,廣招天下士。一時樂毅等人,紛紛前往,后來為燕國建立了功勛。詩原注,臺在“大悲閣東南,隗臺坊內”。后世文人提到黃金臺,莫不追憶這一歷史故事,對昭王的愛惜人才,能甄拔而信任人才,以及郭隗們的生逢明主,十分神往。此詩的前四句不外此意。寫詩人偕好友來到燕城外,在秋日落暉中尋找到黃金臺遺跡,對昭王肅然起敬。“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難求”不失為名句,但就詩意而言,并非新見。
有意思的是從第三聯以后的感慨和寫景,可謂空靈之至。似乎沒有多少可以指實的東西,卻更能啟發讀者的遐想。“滄海誰青眼”一問,是說世事滄桑,后來人主在識才愛才上,有幾個能為“青眼”(語出《世說新語》,意指重視愛慕)的?無怪“空山盡白頭”,為昭王之死而傷悼。遙想昭王死,惠王立,便中了齊國反間計,而迫使樂毅走趙,自壞長城,何可嘆息!
“還憐易河水,今古只東流”,似借易水長流,寄托哀思。但在易水邊,讀者還會想到燕國另一個求士的故事,那就是燕太子丹與荊軻之事。對于燕丹得荊軻算不算得士,后世是有爭議的,陶淵明則是充分肯定的:“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贏。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詠荊軻》)看來燕丹還有燕昭王之遺風。那“還憐易河水,今古只東流”是否也表示著“其人(這里就應包括燕昭、樂毅、燕丹、荊軻等)雖已沒,千載有余情”呢?
上一篇:古詩《譚元春·麥枯鳥》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冕·齷齪》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