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離別情。
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王昌齡很善于截取邊塞生活的特定場景來表現(xiàn)征人戍卒的軍旅生涯和內(nèi)心世界。如前首以烽火戍樓開頭,寫黃昏戍守時被羌笛聲觸發(fā)的海天愁思;這首詩則從軍中飲宴歌舞的角度,寫排遣不去的邊愁。
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釋名·釋樂器》),以“琵琶”開首,表現(xiàn)了塞上生活的異域情調(diào)。盡管隨著舞蹈的不同,嘈嘈切切,新曲頻換,而以愁情聽曲,曲中所傳,仍無非是關(guān)山離別的愁怨。聲無哀樂,嵇康《聲無哀樂論》說,聲音“無主于喜怒,無主于哀樂,故歡戚俱見”,這是因為審美主體常常透過自己的歡、戚去理解音樂,使音樂所傳達的情緒和自己所期待的感情相一致,產(chǎn)生證同效應(yīng),所謂“心志以所俟為主,應(yīng)感而發(fā)”(同上文),故縱換千曲,其奈愁情何!
“總是”二字,本已將情說絕,第三句卻不避重復,以“邊愁”緊承“離別情”,以“聽不盡”從聽者的角度緊承“換新聲”。“聽不盡”又如何?以剩下的七個字的篇幅又怎能表達!于是宕開寫景,以景結(jié)情。
以景結(jié)情,是古典詩歌,尤其是篇幅短小的絕句常用的手法之一。從敘事的邏輯上看,在情似盡而實未盡的時候,忽然撇開情而言景,句似不接;但從畫面所示的潛在信息看,意實接而回味無窮。莽蒼蒼,威武雄壯地衛(wèi)護著萬里河山的長城,能喚起人們對于艱苦而莊嚴、神圣的征戍生涯的聯(lián)思。“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月”是懷人思鄉(xiāng)的媒介。秋月臨關(guān)那雄廓、蒼涼的空間氛圍所暗示的應(yīng)當是既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報效祖國的壯心,又有“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怨情的矛盾心情。燕然未勒,歸鄉(xiāng)無計,這種矛盾正是盛唐時征人戍卒的普遍心態(tài)。而長城千古,明月長臨,它們又使這種特定的邊愁具有了歷史的、宇宙的深度和廣度。
歷代詩評家給這首詩的結(jié)尾以很高的評價,認為它“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是“詩之最上乘”(黃叔燦《唐詩箋注》)。
上一篇:羅鄴《雁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喬《寄維揚故人》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