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進隆《月牙巖》原文與賞析
周進隆
翠微峭拔倚天表,半輪月照桂江小。
巖頭黃鳥棲高枝,一聲啼破千山曉。
月牙巖又叫月牙洞,座落在桂林名勝月牙山 (又名龍隱山) 的山腰,是歷代墨客騷人尋勝探幽的必登之地。明朝周進隆這首七絕,就是登臨后留下的一首驚嘆月牙巖峭拔山勢的好詩。
“翠微峭拔倚天表”,翠微,即青山,這里專指月牙山。詩人說,月牙山啊,峭拔高聳得真要靠到天外去了。在這句詩里,詩人采用大膽的夸張,把詩的主題和詩人當時看到月牙巖山勢后的驚嘆心境點了出來。“峭拔”是這首詩描繪月牙巖的立意所在。讀者讀了它已能了解到月牙巖山勢的高陡和詩人的贊美之情了。可是,詩人卻認為這還不夠,還要用“倚天表”的形容來加深它的表現。“天表”即天外的意思。這樣一形容,詩的起首就幾乎把夸張的程度一下子用到了極限,誰要想繼續運用這種夸張的手法,來進一步描繪月牙巖的峭拔,恐怕已經不大好下筆了。看來,詩人是發現了這種夸張窘境的。所以,他就改變了筆觸,采取了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來進一步描繪月牙巖山勢的峭拔,借以達到繼續加深立意的目的。
“半輪月照桂江小”。這句詩寫得很巧妙,既切了詩歌的題目,又加深了月牙巖山勢的描繪。“半輪月照”是說月牙巖的形狀象半輪新月照在桂江(即東江) 邊上,因而有“月牙巖”的得名。這是詩人著意扣題的表現。它的作用在于區別其它山巖的陡峭吟頌,點明此詩只適合此巖,決非它巖可襲。這是詩歌的妙處之一。詩人認為,由于月牙巖山勢的高陡,靜靜躺在山下的桂江仿佛也變小了許多。這里,詩人說“桂江小”,并不是桂江真的變小了,而是詩人看了峭拔的月牙巖以后,再去看桂江而形成的一種主觀錯覺。人們都有這種體會,將大小兩種物體放在一起,往往會產生小的越看越小,大的越看越大的錯覺。詩人正是利用了這種錯覺來進一步描繪月牙巖山勢的峭拔。說桂江小,實際在說月牙山大。這,真可謂妙而又妙了。
如果說以上兩句詩是著意從“貌”上來狀寫月牙巖山勢之峭拔的話,那么“巖頭黃鳥棲高枝,一聲啼破千山曉”兩句,則是從“聲”的角度來形容月牙巖山勢之峭拔的。請聽,巖頂枝頭的小黃鳥兒啊,拂曉一聲清唱,就把那漫天夜空的帷幕沖破,將千山萬壑的黎明招引出來。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春鳥啼晨圖啊。誠然,三四句詩也是一個大膽的夸張,小小黃鳥,小小聲音是不可能傳遍千山,沖破夜色的。但是,詩人抓住了居高,聲音可以傳遠; 黎明,鳥兒必然歌唱的特點,用來烘托月牙巖山峰高于四周群山的事實就顯得既恰當又富有詩味了。特別是末句的“破”字,就更加生動地烘托出月牙巖勢壓群峰的氣魄。這兩句詩的確是神來之筆,拿它同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的名句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杜詩以視角的描寫,突出了泰山的高大,而周詩則以聲象的形容,表現了月牙巖的峭拔。兩詩吟唱的對象不同,但是它們的藝術效果卻是類似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括起來,全詩以寫景取勝,以夸張驚人,抓住所見所聞,一步進一步地描繪同一個創作客體,既達到了贊頌月牙巖的目的,又表現了詩人的藝術成就,誠可謂一箭雙雕了。
上一篇:謝翱《月泉游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傅作楫《永安宮》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