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偉業(yè)·詠古》原文賞析
古來有烈士,軹里與易水。慶卿雖不成,其事已并美。專諸弒王僚,朱亥殺晉鄙。惜哉博浪椎,何如圮橋履。公孫擅西蜀,可謂得士死。連刺兩大將,探囊取物耳。皆從百萬軍,夜半入帳裹。匕首中要害,絕跡復千里。若論劍術精,前人莫能比。胡使名弗傳,無以著青史。誰修俠客傳,闕疑存二子。
詩中所謂“烈士”,其實都是歷史上的刺客。“軹里”指戰(zhàn)國時軹人聶政,他刺韓相俠累,自己毀容而死。“易水”指行刺秦王未遂的荊軻,軻在衛(wèi)國時人稱“慶卿”。“專諸”是吳人,為吳國公子光刺王僚。“朱亥”為信陵公子刺殺魏將晉鄙。博浪椎指張良以椎擊秦王,誤中副車, 后來張良變更姓名, 匿居下邳圮上, 為一老人(黃石公)進履, 老人便授以兵書,使張良能佐劉邦定天下。
以上這些故事,都為后人所熟知,下面卻有兩個不知名的刺客。
后漢公孫述據(jù)蜀自立為王,光武命征南大將軍岑彭、中郎將來歙前往征討,后來兩人皆被刺客刺死。這兩個刺客都逃去,所以姓名沒有留下來。作者深有感慨,希望有人增修俠客傳,保留這兩個無名的烈士。
聶政等都是著名刺客。他們的行刺,都是出于個人的意思,對被刺者本人并沒有仇恨,更沒有政治上的動機。張良較為不同,他的先世是韓人,韓為秦滅,故刺秦王為韓復仇。
從今天來看,暗殺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行為。張良的博浪一擊,也是逞匹夫之勇的冒險,后人已有非議。作者將博浪椎與圯橋履對比,稱之為烈士。
這組詩共六首,這是第五首。從其他幾首來看,當是明亡后之作,因而這些意志剛烈,不顧性命,復仇死難的血性之士,便借此以澆自己的胸中塊壘,程穆衡《吳梅村編年詩箋注》就說:“作者難逢,奇懷莫顯,亂世文晦,埋沒恒多。”就是說,如今能為此二子立傳的作者,已經(jīng)找不到了。
上一篇:古詩《阮元·吳興雜詩》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洪昇·喜雨》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