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琯
行人十步九盤桓,巖壑縈回行路難。
忽到商顏最高處,一時揮淚望長安。
雷琯作《商歌》十首,前邊賞析的一首,可作為序詩看待。此首為其余九首中的一首,故作其二賞析。序詩中說:關中一帶百姓,在蒙古軍進入家鄉后,棄家東徙去避戰禍。這一首則寫東徙百姓不光“攜持負重,絡繹山谷間,晝餐無糗糒,夕休無室廬”的行路艱辛,而且著重描寫他們時時掛念家鄉,揮淚望長安的心理活動。
“行人十步九盤桓,巖壑縈回行路難。”“行人”指為避戰禍而東徙的關中百姓。“盤桓”、“縈回”都是流連、旋轉不前的意思。這就是說,在起伏連綿溝壑縱橫的山間小路上,逃難的關中百姓相互扶持,艱難跋涉,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光是因為路途坎坷難走,主要是由于對家鄉戀戀不舍,難以啟步,因此,行路艱難。“忽到商顏最高處,一時揮淚望長安。”“商顏”是地名,在距長安數百里的大荔縣境內。說關中百姓到了商顏,還要登到最高處西望長安。“西望長安”早在詩中出現。東晉建安詩人王粲,在描寫董卓叛將作亂時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七哀詩》,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句,雷琯在這詩句上,加上了“揮淚”二字,比原句更為絕妙。
詩中,作者采用“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的寫作手法,不僅描寫了“十步九盤桓”,“縈回行路難”的情景。更重要的是用這來為“揮淚望長安”作鋪墊。“揮淚”是全詩的要害,“十步九盤桓”的“行人”,為什么要“揮淚”呢?關中一帶百姓,被迫棄家東徙,由于故土難舍,又不得不舍,那就只好一步一回首,步步望家鄉了。而昔日繁華的家鄉,如今房屋被燒,樹木被伐,牛羊被宰,莊稼被毀,村里到處是斷磚殘瓦,地里是一片荒涼,這怎能不使“行人”傷心揮淚呢。
基于以上賞析,可以看出,詩句用“十步九盤桓”、“縈回行路難”等一環扣一環,環環作鋪墊,服務“望長安”,而“望長安”淚漣漣,這多么富有感情,多么富有詩意,作者巧妙地讓形式為內容服務,寫景為抒情服務,這一寫作手法,是值得借鑒的。
上一篇:朱繼芳《農桑》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耶律楚材《過濟源登裴公亭用閑閑老人韻》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