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梁佩蘭·閣夜》原文賞析
百尋古閣郡城東,簾卷前山一角風。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無影月凌空。群生靜息鴻蒙里,秋氣森歸耳目中。不是夜深能獨醒,海門誰見日初紅?
閣夜,閣樓之夜。梁佩蘭是南海人,明清時隸廣州府,因此,據詩中所言“郡城東”,知此閣樓在廣州。而詩中反映的地理風貌,亦可證明。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而以寫景為主的佳作,抒寫了作者在閣夜不眠的所見所感。如果說這首詩有什么特色,則是對秋夜物華變化的細微感受的描述。
首句寫古閣的地理位置:在廣州城東的百尋高坡上。王煐 《嶺南三大家詩選》作 “孤閣”,此依《六瑩堂詩集》。“孤”與“古”各有優劣,“古”,反映了歷史悠久,“孤”,進一步突出其地理: 詩人所居之閣,乃城東制高點,以后詩中所描繪的一切,都在詩人高屋建瓴的俯視之中。中國古典詩歌講求起、承、轉、合,此詩的第二句便是起處。詩人在百尋之高的古閣之中,本來是休息睡眠的,盡管他沒有入睡。但是,他也無意去領略閣外夜色中的景物。只是當前山吹來一角風將簾兒輕輕卷起時,他才在無意之中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當他發現這一切非常之美,才被其深深吸引而細加觀察。
三、四句寫所見。在茫茫夜幕的籠罩下,最易見的當然是光亮,這里寫了作者對此的感受。這種感受在細膩的筆觸下,顯得既別致又真實: 凄清的山谷,本來應該是黑暗的地方,現在卻有光亮; 山下河中因星星倒映而微光閃爍。本來應該是明亮的銀河,現在卻看不見;天上因皓月當空而銀河隱去。
五、六句則是寫所聞以及心靈的感受。各種生物都在茫茫夜色中靜靜安息了。萬籟俱寂之下,詩人感到的是森然秋氣。盡管三、四句描寫的,明眼人一看就知是秋景,詩至此又點明季節。并且,通過“群生靜息”和一“森”字,又告訴讀者是深秋。
當全詩沉浸在凄清低沉的意境中時,結尾二句可算是造成了強烈的反差: 群生靜息之中,只有夜深獨醒而直至黎明的詩人,才可以見到海口噴薄而出的紅日。至此,詩歌所表現的詩人惆悵心理趨于平靜,而讀者也恍然大悟: 前面的描寫不過是最后二句的鋪墊。
這首詩似乎沒有什么象征意義,但似乎又在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哲理: 在黑暗中應該抱有希望,應該具有自我追求和自我滿足。由于此詩作于明亡后不久,因此,這似乎又在政治上對人們作某種暗示。盡管詩人本身終因出仕清廷而遭人非議,但這畢竟是后話。
如果說此詩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可取之處,主要是對比手法的運用,如三、四句的上和下、明與暗的對比,五、六句沉睡的萬物和清醒的詩人的對比。這樣,在讀者的感官上產生了鮮明強烈的效果。
上一篇:古詩《楊基·聞鄰船吹笛》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宗臣·雨夜沈二丈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