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龔自珍·美人》原文賞析
美人清妙遺九州,獨居云外之高樓。春來不學空房怨,但折梨花照暮愁。
本詩是作者在道光六年丙戌(1826)三十五歲時作。這年,他參加會試不第。這科,劉中受參加審閱試卷,得浙江湖南考生二卷,經義策論都很深博,他說:“此必仁和龔君自珍,邵陽魏君源也。”極力勸主考官錄取,不聽。他作了《傷浙江湖南二遺卷》詩。這是作者被主考遺棄。詩說:“美人清妙遺九州,獨居云外之高樓。”不說代表封建統治者的主考官拋棄了他,卻說美人拋棄了九州,九州指中國,指中國的封建統治王朝。這是為什么?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里說:“世與我而相違”,世俗的要求與我的志趣相違反,所以只好辭官歸去,這是就世俗的需求和我的志趣來說的,是比較客觀的說法。到李白《古風》十三:“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先提出嚴君平棄世而不仕,再提出世亦棄嚴君平而不用。這就把嚴君平的不仕放在封建統治者的不用之上,自珍再進一步,光提美人拋棄的封建王朝而不仕,不提封建王朝拋棄他而不用。自珍在三十歲時,在內閣充國史館校對官。以他的才智學識,清王朝只用他做個校對,等于拋棄他,他到三十五歲參加會試,又被主考官拋棄,他也看不起那樣的主考官,不屑于說他的被拋棄,說是他拋棄那樣的王朝,因此比喻“獨居云外之高樓”。李白《古風》十三里說:“安知天漢上,白日懸高名。”指天上銀河上的仙人知道嚴君平,贊美嚴君平的高名。這里“獨居云外之高樓”,也講美人處境的高出世俗,跟李白詩的用意相似。
再看下聯:“春來不學空房怨,但折梨花照暮愁。”他自比美人,他的棄世,也含有“世亦棄君平”的意思,即含有被遺棄的含意。曹丕《燕歌行》:“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棄婦就不免有空房的悲哀。他既然認為是他要拋棄這樣的王朝,所以不學棄婦守空房而怨恨,“但折梨花照暮愁”,這個愁是因為生在那樣時世而哀愁,為自己不得已棄世,自己的才華無從施展而發愁。這里用了“折梨花”,用周邦彥《水龍吟·梨花》:“雪浪翻空,粉裳縞夜,不成春意。”梨花是潔白的,所以可以照夜,可以“照暮愁”。因為有愁,所以“不成春意”,正與梨花相合。
這首詩設想奇特,不用棄世的舊說,新創“遺九州”的新說,就顯出獨創來。既說“不學空房怨”,是不怨了,但又說“照暮愁”,還是“愁”的。不怨而愁,這時就可供體味。又用“折梨花”,梨花縞夜,既與暮相應,又梨花如雪的皎潔,可與美人的志趣高潔相應。再就這首詩的音律說,前二句用古詩體,后兩句用律調,也顯出奇特來。
上一篇:古詩《王士禛·秦淮雜詩》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宋湘·舟泊岳陽郭外》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