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陳恭尹·歸舟》原文賞析
水氣動群木,虛樓飛葉聲。風燈無定照,峽月不終明。托宿維舟夜,臨瀧未濟情。寸心平自若,應任險中行。
這首五律作于公元1660年春。頭年,明永歷帝逃入緬甸,明王朝覆亡、清王朝統治已成定局。在這種情況下,詩人自北回歸家鄉,舟至粵北武江,寫下此詩。原作共四首,此為其一。詩中所說之“瀧”指六瀧,為武江最急湍處。詩以舟行濟險作譬,抒發了十幾年抗清扶明不畏艱險的戰斗豪情。
詩題《歸舟》,但此詩的起筆,卻不從行舟說起,而是用整整一半的篇幅,首先描繪“維舟”之地武江的夜景: “水氣動群木,虛樓飛葉聲。風燈無定照,峽月不終明。” “峽”,屈大均《廣東新語》云: “西北自樂昌平石下六瀧,有冷君,藍豪二峽。”詩之首聯著重寫岸景,頷聯著重寫江景。岸邊,由于水氣的蕩漾,樹木也似乎在晃動,寂無人聲的樓房被包圍在樹葉的颯颯聲中。江上,漁船的燈火閃爍不定,而江峽上空之月也忽暗忽明。四句詩均為夜景,但詩人筆下的夜景,卻不是靜謐的,而是呈現出一種動蕩不安的狀態;水氣蒸騰,樹木搖晃,葉聲颯颯,風燈亂擺,峽月忽明忽暗。這靜夜,似乎象征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忠于明朝的抵抗活動已趨于平寂;而其中的動景則象征詩人不甘當前朝遺民的起伏激蕩的內心世界。
本來此詩按照固有的順序應先寫“托宿維舟”,然后才寫夜晚所見之景。但詩人卻把這一順序作了一個顛倒,用所謂逆挽一法,先繪寫所見夜景,然后才托出第五句,指出所見之夜景,為“托宿維舟”之夜所見。這樣,就突出了所見的景物,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詩之第六句迅疾轉入對明日舟行的擔憂。詩人不是在臨濟六瀧時才考慮六瀧的險情,而是在頭晚未眠之時即開始憂慮瀧上的安危。這樣,雖未對六瀧之險作正面描狀,而其惡流湍急、浪濤駭人、驚心動魄之勢自可意會。這句詩從側面寫六瀧之險,目的是為七、八兩句預先作鋪墊。否則,七、八兩句將失去依托,顯得突然,不知其來。
詩的最后兩句吐露胸臆:“寸心平自若,應任險中行。”詩人對待六瀧的態度卻是毫不畏懼,一任自然,這同第六句寫其擔憂恰成鮮明對照。還應看到,這兩句詩表面上是寫不懼險灘急流行舟,實際上借險灘急流行舟以寄深慨。詩人從十七歲開始,一直堅持抗清斗爭,他曾為逃避清兵的追殺,隱匿于深山;也曾試圖同抗清志士聯絡,加入他們的隊伍;還曾打算西走云貴,直接投奔永歷帝。十幾年的政治斗爭生涯,充滿了艱難險阻,有如險流行舟。但詩人毫不后悔,心襟坦蕩,“平自若”三個字,正是這種心境的概括。這層意思,須待讀者思而得之,所謂空際傳神,意余象外等等正指此。最后一句以抒發豪情戛然而止,既深沉有力,又情韻悠長。
綜觀全詩,從寫武江夜景入手,以吐露豪情作結,景具象征意義,情有話外之音,故此詩以含蓄為最大特點。
上一篇:古詩《吳偉業·讀史有感(錄三)·彈罷薰弦便薤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贄·系中八絕(錄二)·志士不忘在溝壑》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