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偉業·讀史有感(錄三)·彈罷薰弦便薤歌》原文賞析
彈罷薰弦便薤歌,南巡翻似為湘娥。當時早命云中駕,誰哭蒼梧淚點多?(其一)
歷史是現實的鏡子,因而借古諷今往往成為詩人的拿手好戲。《讀史有感》八首作于康熙初,詩中借用古代君王后妃生離死別的傳說,來影射順治皇帝福臨和棟鄂貴妃的愛情故事。棟鄂妃,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十三年 (1656)冊封為皇貴妃,寵冠六宮。十七年(1660)八月病逝。順治帝悲痛欲絕,為之輟朝五日,追封為孝獻敬皇后,并親至五臺山,大建道場,祭奠極隆。逾歲十八年(1661)正月,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竟也一病不起,溘然長逝,去棟鄂妃之喪僅五月。這在朝野引起許多議論。當時退居吳中的吳梅村用七絕組詩的形式就此事發抒了自己的感慨。
第一首是借用上古帝舜和他的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按任昉《述異錄》:“舜南巡不返,沒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不及,相思慟哭。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斑然。”詩歌從宮中樂聲發端:一曲歡愉和煦的《南風歌》甫終,便奏響了凄涼沉痛的《薤露歌》,這反差強烈的移宮換羽,這“彈罷……便……”的簡捷句式,傳給讀者這樣的感受:君妃情歡的良辰美景實在是轉瞬即逝,短暫無常,緊接而來的總是銷魂鑠骨、“漫漫無絕期”的生離死別之恨。千古一轍,這是帝舜皇英,抑或是順治鄂妃?如果說此處尚不甚分明,那么第二句就昭然了。本來帝舜南巡在前,皇英殉情在后,詩中卻偏說南巡好像是為了追蹤逝去的愛妃。“翻似”二字,透露了詩人此作“讀史”是虛,是陪襯,“有感”是實,是正題;這兒明明是寫順治帝巡幸五臺山為棟鄂妃大事祭奠之事。而帝舜南巡不返,此句似尚有更深一層的內涵,那就是已經埋下了順治帝哀傷過度、不久人世行將“命駕云中”的伏筆。在極力渲染順治帝對棟鄂妃至死不渝的一往情深之后,作者突然筆鋒一轉,提出了一個頗費解索的問題:棟鄂妃之逝,順治帝悲傷如此;反之,假設順治帝先逝,棟鄂妃會像湘妃哀悼帝舜那樣灑盡傷心的淚水嗎?作者是否在暗示妃之愛帝遠不若帝之愛妃深摯呢?恐怕不能這樣理解。不難想象,若果順治帝早逝,那么寵冠六宮的棟鄂妃勢將成為眾矢之的,絕無從容灑淚祭奠之閑暇,恐怕只有身殉一條路,因而淚落自然不如湘妃之多了。事實上,棟鄂妃的族妹貞妃因鄂妃之緣故稍得順治帝青睞,最終也逃脫不了身殉的悲慘結局。順便說一句,姊妹侍帝,本同皇英相類,而一死帝前,一死帝后,景況則不一樣。作者此詩在詠嘆主人公生死不已的情愛之同時,透露出宮中氣候的冷酷險惡,這也是《讀史有感》組詩后續數首反復吟詠感嘆的內容之一。
上一篇:古詩《查慎行·度仙霞關題天雨庵壁》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恭尹·歸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