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法式善·寶珠洞》原文賞析
行到翠微頂,翠微全在下。峭壁不洗濯,孤青自淡冶。山聲石上來,暮色天際寫。土灶燃松柴,放出煙一把。
寶珠洞,在北京西郊翠微山,為山中佳景。這首詩寫暮日洞前景物,恬淡自然,意興清幽,是法氏五言律的代表。
詩一開頭,詩人就取鳥瞰視角,攝下了一個大全景鏡頭:“行到翠微頂,翠微全在下。”“行”中所見,不事勾勒,筆觸下指翠微極頂。乘興攀上極頂的詩人,縱目俯視,翠微山色,盡收眼底,一片悅目的淡綠。兩個“翠微”,前者指山名,后者巧借山名,概括出了山色的特征,翠而不濃,綠而不艷,是何等清新可喜,不難感受到詩人登高望遠的勃勃興致。
在滿山淺翠的大背景中,詩人緊接著攝取了一個特寫鏡頭: “峭壁不洗濯,孤青自淡冶”。寶珠洞外,奇峰秀拔,壁立千仞,在詩人心目中,它竟如時常把玩的愛物,不經洗滌,依然清新明潔,不染一塵。峭壁間,一株虬勁的青松,襯著石壁,藍天,兀自獨立,青翠素雅,綠陰未濃。“淡冶”一詞含蓄有味,本自《畫品》評郭熙所畫山色:“春山淡冶而如笑。”詩人巧化入詩,雖未用“春”字,而自然點出春的特征,展示出一種樸素清麗的境界。一個“自”字,用得空靈嫻熟,把“孤青”人格化,突現出“孤青”悠然自適,澄凈高潔的風姿。如果把那些名山勝景所特有的姹紫焉紅的景致比做濃妝艷抹的麗人,那么,詩人筆下的翠微山則像是一位明眸皓齒、天然妝成的楚楚少女了,這是多么清新明凈的自然美!
詩的前兩聯,純用白描手法,隨意寫來,不加雕琢,淡淡的景觀山色,淡淡的峭壁孤青,卻寫得真切生動,自然雋永。探其內蘊,分明可以感受到詩人的追求。“翠微”、“淡冶”,正是詩人追求的潔凈純樸的理想氛圍; “峭壁”、“孤青”,也正是詩人希冀潔身自好情操的寫照。
美好的時刻似乎永遠是短暫的,詩人正陶然自樂之際,“山聲石上來,暮色天際寫”。倏忽間,鳥兒歸巢的呼喚聲,牧童趕牛的吆喝聲,游人匆匆下山的腳步聲……匯集成山間傍晚特有的和弦聲響,在山間石壁上撞擊; 暮色,像一片飛瀑,正由天邊急速地傾瀉過來,山間的夜晚來臨了。這一聯緊扣住山間傍晚的特征來寫;惟其石壁林立、峭拔,傍晚的山野又格外靜謐,所以 “山聲”才從石上反射傳開; 惟其山勢的遮閉,太陽一下山即見暮云四合,加之景色的幽美使人迷戀忘返,才感到暮色來得太快,有如從空瀉(寫)下一般。詩行看似平常,卻包含了詩人深刻的生活體驗,表達得又如此確切、簡潔。
暮色已至,似乎應該返程下山了,但余興未盡的詩人,卻又“土灶燃松柴,放出煙一把”。壘起簡陋的土灶,點燃松柴,一股濃煙裊裊升騰,竄向空際,詩人要在這里美美地品嘗一餐山間野炊了。在淡淡的氛圍中,詩的結句生發出一陣難以遏止的豪興,詩意跌宕,頓生搖曳之姿,幽靜的畫面添上了這樣極富生活情趣的一筆,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一個動靜和諧、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行筆自然,用語清新,在淡淡的點染中,表現出一種清幽淡雅、明潔和諧的自然美,其中又包孕著詩人潔凈純樸的理想追求,顯得清幽而不死寂,恬淡而富情趣,誠如王昶的評說: “質而不癯,清而能綺。” (《蒲褐山房詩話》)
上一篇:古詩《顧炎武·太平》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孫星衍·宿江上》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