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顧炎武·太平》原文賞析
天門采石尚嶙峋,一代興亡此地親。云擁白龍來戍壘,日隨青蓋落江津。常王戈甲先登陣,花將須眉罵賊身。猶是南京股肱郡,憑高懷往獨傷神。
太平,寓不太平的感慨,詩人的靈感或由此觸發,地理、歷史與時事三端構筑起本詩鼎足。太平在南京以東135里,管領當涂、蕪湖、繁昌三縣,為長江重要門戶之一。本詩系順治十一年(1654)顧炎武過太平府時所作,時南明弘光朝覆亡正十年,兼有憑吊與感時兩層作意。
首聯寫太平地理形勢。長江自西東來蜿蜒流過江漢平原,又穿越皖南眾山至當涂縣境,城北有采石山 (牛渚山),西南20里處有天門山,夾大江對峙,東曰博望,西曰梁山,天門乃因其扼江壁立的險要形勢而名。李白在此兩處留有著名題詠: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夜泊牛渚懷古》),“兩岸青山相對出,一片孤帆日邊來”(《望天門山》)。顧炎武卻沒有欣賞江山勝景的閑情逸興,他的注意點在“嶙峋”,借天門喻南朝門戶,一 “尚”字說明天塹之固猶在,而人事變遷卻非,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興亡”,指有明一代。“此地”,即太平。“親”,親歷也。總起來說,太平府是明代興亡的歷史見證,高屋建瓴,總領全篇,呈現開闊態勢。
頷聯書南明弘光朝時事。據顧炎武記述: “弘光元年五月己丑夜,清以小舟自七里港渡,庚寅旦,抵南岸。鄭鴻逵以水師奔福建,清陷鎮江府。辛卯夜桴鼓,上出通濟門,幸太平。”(《圣安本紀》)上句 “云擁白龍來戍壘”,指福王 (白龍)逃離南京至太平事。“云擁”,寫變起倉猝,也為了與 “白龍”搭配。“戍壘”,言戎馬行伍,非皇帝駐蹕之地。這種婉曲的表達,既是詩歌形象思維的要求,也是一種諱法,為了避前朝君上和新朝忌諱。下句 “日隨青蓋落江津”,暗示福王在太平府被叛將劉良佐俘獲。“丙午,良佐挾上至南京,以無幔小轎入城,首蒙帕,衣藍布衣,油扇掩面。拘于江寧縣。九月甲寅,北去。” (《小腆紀傳》) “日落”,喻福王被俘,弘光朝滅亡。“青蓋”,與黃袍相對,借代遜位帝王。“江津”,即太平,為長江津流要害處。
頸聯回敘大明興國史,兩事均出太平。一是明太祖朱元璋奪取金陵作根據地,渡江抵采石,大將常遇春 (后封王爵)舍舟奮戈先登,眾皆披靡。二是陳友諒與朱元璋爭奪東南,陳軍攻陷太平,守將樞密院判花云罵賊而死。這兩者都是大明朝開國可歌可泣史事,從明代遺民顧炎武的眼光看,也是太平的光榮。借以與頷聯對比,隱有“奈何子孫不肖如此” 意,并與首聯“興亡”照應。先,作動詞,戈甲先登與須眉罵賊,寫得凜凜有生氣。
尾聯寄托作者對太平不太平的深長感喟。《讀史方輿紀要》: “金陵有事,姑孰 (當涂)為必爭之地。”意亦太平府乃南京之手足 (股肱)。“猶是”句,地理形勢并沒有改變,而人事興亡卻滄桑若此,所以要“憑高懷往獨傷神”了。淵博如亭林先生,此時也許正聯想起杜甫“……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作梁甫吟” (《登樓》),其沉郁頓挫也有老杜筆意。
上一篇:古詩《李東陽·夜過邵伯湖》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法式善·寶珠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