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悼亡(其四)》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貞姑馬鬛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
地下相煩告公姥,遺民猶有一人存。
古詩以“悼亡”為題,是特指悼念亡妻。顧炎武《悼亡》則不僅表現了對亡妻的真摯之情,更寓有對故國的忠貞之意。夫妻愛與民族情相交織,哀痛之思中勃郁著悲壯之氣。原因在于作者顧炎武乃屬于明遺民詩人。他身處江山易主的時代,胸懷抗清復明的志向;因此即使“悼亡”,亦不失其“撥亂反正之心”(金天羽《與鄭蘇戡先生論詩書》)。時代與節操使顧炎武《悼亡》詩達到歷代悼亡之作所難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悼亡》作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當時作者為抗清復明作準備,已遠離家鄉江蘇昆山二十個年頭。這年十一月北行至山西汾州太守周于漆署中,作者得到元配夫人王氏卒于昆山的訃報,真是亡國之痛未銷,又添喪妻之哀,悲慨萬端,不能自已,乃有此《悼亡》五首。這里選析其中第四首。
夫人王氏是江蘇太倉人,于明崇禎四年(1631)二月與顧炎武結為夫妻,二人感情深篤。作者在前三首中抒發了對王氏的悲悼、歉疚之情后,此詩又由妻亡想到其入葬,但已不再沉溺于夫妻私情,而是重在借以體現自己“風霜之氣,松柏之質”(《明詩別裁集》)卷十一),顯示詩人作為明遺民的“乾坤清氣”,稱得上是“宇宙不可磨滅文字”(均見郭曾炘《雜題國朝諸名家詩集后》)。
“貞姑馬鬛在江村”,是指作者嗣母王貞女已葬在江村。據《明史·列女傳》等史籍記載:王貞女,昆山人,許配給顧同吉,但未嫁而同吉先卒。王貞女卻作為“新婦”過門侍奉公婆,至勤至孝,甚至斷指療姑,后被表為“貞孝女”。“姑”即婆婆,是針對亡妻而言。“馬鬣”即“馬鬣封”,語見《禮記·檀弓》,原指封葬孔子,此指嗣母封葬。江村,在昆山千墩浦右,為嗣母封葬之處。這是指亡妻與嗣母葬在一處,有叫亡妻放心,在那里不會孤單之意?!八腿挈S泉六歲孫”,意謂明年為亡妻送葬的是作者與亡妻的嗣孫顧世樞(作者過繼兒子顧洪慎之子),屆時將六歲。言辭之間充滿對亡妻的真摯感情,并有自己不能親自送葬的歉疚之意?!包S泉”指死人埋葬的洞穴,亦指陰間。最為感人的是后兩句:“地下相煩告公姥,遺民猶有一人存?!薄肮选奔垂牛似钙拧!斑z民”指亡國而忠心不變的人。“一人”,作者自指,相對亡妻而言。順治二年(1645)七月十四日嗣母貞孝女聞清兵攻下昆山城而絕食,至三十日乃卒。臨終囑咐顧炎武勿更出仕。作者三十余年始終牢記嗣母遺言,誓死不與清廷合作。據《清國史·儒林傳·顧炎武傳》載:“康熙間,初舉博學鴻詞科,又修《明史》,大臣爭薦之,并辭未赴。”顧炎武頗以此自豪,因此欲借機表白自己忠于故國的志向,來告慰地下亡母:我還是大明的遺民! 從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悼亡而重在抒發民族氣節,顧炎武這種“身負沉痛,不忘恢復”(《雪橋詩話續集》卷一)的胸襟著實令人肅然起敬!
這首詩采用直接與亡妻說話的方式,仿佛妻子并未逝世,娓娓而談,又是勸慰,又是囑托,如同妻子出遠門甚是親切動人。后兩句的構思非同凡響,但又是作者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如果嗣母地下有知,他確實想以自己惓惓君國的作為來告慰之。因此詩人的構思決非刻意而為所能成功的。
上一篇:《翾風·怨詩》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潘岳·悼亡詩三首·悼亡詩三首(其一)》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