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張家玉·自舉師不克與二三同志怏怏不平賦此》原文賞析
落落南冠且笑歌,肯將壯志竟蹉跎。丈夫不作尋常死,縱死常山舌不磨。
1647年,清兵由廣東向廣西推進,桂林告急。張家玉在東莞起兵,與陳邦彥等軍配合,牽制了清兵西進,并收復了龍門、博羅等城。后來在率兵進攻增城時戰敗自殺。這首詩大約作于其起師抗清之初。“舉師不克”即起兵出師不利,受到了挫折。作者在明亡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想要補天填海,拼命硬干。此詩就充分反映了他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死國的決心。
詩篇一開始便用了一個典故。《左傳·成公九年》載,晉國國君在巡視軍府時看到一位名叫鐘儀的囚犯,頭戴楚國人所戴的“南冠”,命之操琴,作“南音”(楚國民族音樂)。后代遂多用“南冠”代囚人;或借以表現被俘而不喪失民族氣節。“落落南冠且笑歌”便是說,即使將來抗清斗爭失敗而下獄也當談笑自若。最壞的情況下尚且如此,那末,“舉師不克”這種小小挫折,又算得什么呢?“肯將壯志竟嗟跎”,意思是說:“怎么能將壯志雄心就此消泯呢!”
“丈夫不作尋常死,縱死常山舌不磨。”二句進一步通過對唐代民族英雄顏杲卿的贊美,表現寧死不屈的堅強斗爭意志。顏杲卿在唐天寶間為常山太守,常山在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的轄境內。安祿山叛亂發生后,他起兵討賊。史思明攻常山,他堅守不屈。后城破被俘,解送洛陽,“安祿山怒曰:‘吾擢爾太守,何所負而反?’杲卿瞋目罵曰:‘……天子負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義,恨不斬汝以謝上,乃從爾反耶?’安祿山不勝憤,縛之天津橋柱,節解,以肉噉之。詈不絕。賊鉤斷其舌,曰:‘能復詈否?’杲卿含糊而絕。”(《新唐書·顏杲卿傳》)顏杲卿壯烈死難的事跡,受到歷代志士的景仰。文天祥《正氣歌》標舉“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的英烈譜中,便有“為顏常山舌”一條。張家玉這兩句詩以宣誓的語言,斬釘截鐵道:大丈夫男兒漢,死就要死得像顏常山那樣壯烈,那樣流芳百世。這錚錚誓言決非出于一時沖動,作者另一首《軍中夜感》詩寫道: “慘淡天昏與地荒,西風殘月冷沙場。裹尸馬革英雄事,縱使終令汗竹香。”同為膾炙人口的豪言壯語。
這首詩所表現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超越其時代和階級的內容,對后代的革命志士也有激勵斗志的作用。李少石《南京書所見》:“丹心已共河山碎,大義長爭日月光。不作尋常床簀死,英雄含笑上刑場。”金聲玉振,便可見此詩的影響。
上一篇:古詩《徐賁·羊腸坂》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黃景仁·舟夜寒甚排悶為此》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