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禮》原文與賞析
看報,是有益的,雖然有時也沉悶。例如罷,中國是世界上國恥紀念最多的國家,到這一天,報上照例得有幾塊記載,幾篇文章。但這事真也鬧得太重疊,太長久了,就很容易千篇一律,這一回可用,下一回也可用,去年用過了,明年也許還可用,只要沒有新事情。即使有了,成文恐怕也仍然可以用,因為反正總只能說這幾句話。所以倘不是健忘的人,就會覺得沉悶,看不出新的啟示來。
然而我還是看。今天偶然看見北京追悼抗日英雄鄧文的記事,首先是報告,其次是演講,最末,是“禮成,奏樂散會”。
我于是得了新的啟示: 凡紀念,“禮” 而已矣。
中國原是“禮義之邦”,關(guān)于禮的書,就有三大部,連在外國也譯出了,我真特別佩服《儀禮》的翻譯者。事君,現(xiàn)在可以不談了;事親,當然要盡孝,但歿后的辦法,則已歸入祭禮中,各有儀,就是現(xiàn)在的拜忌日,做陰壽之類。新的忌日添出來,舊的忌日就淡一點,“新鬼大,故鬼小”也。我們的紀念日也是對于舊的幾個比較的不起勁,而新的幾個之歸于淡漠,則只好以俟將來,和人家的拜忌辰是一樣的。有人說,中國的國家以家族為基礎(chǔ),真是有識見。
中國又原是“禮讓為國”的,既有禮,就必能讓,而愈能讓,禮也就愈繁了。總之,這一節(jié)不說也罷。
古時候,或以黃老治天下,或以孝治天下。現(xiàn)在呢,恐怕是入于以禮治天下的時期了,明乎此,就知道責備民眾的對于紀念日的淡漠是錯的,《禮》曰:“禮不下庶人”;舍不得物質(zhì)上的什么東西也是錯的,孔子不云乎:“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靜靜的等著別人的 “多行不義,必自斃”,禮也。
九月二十日。
【析】 我們都參加過各種各樣的儀式,如婚禮、葬禮、壽禮、祭禮以及各種紀念、各式典禮等等。這都是自然的、誰都毫不注意、不以為奇的平常事。然而魯迅注意了,并以縝密的思想、犀利的筆鋒從歷史的深度挖掘出了常人所忽略的東西來。這正是魯迅“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本文意義所在。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禮義之邦”的美稱,但同時也“是世界上國恥紀念最多的國家”,文章一開始就點出國恥紀念多,自然使人想到,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大大小小的國恥到底有多少,恐怕難以數(shù)計,如果都紀念,那么一年365天是不夠用的。問題不在于是否紀念,而在于怎樣雪恥。然而國民黨反動派面對日本侵略者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一個個新的國恥似乎很感興趣于紀念,似乎也僅止于紀念禮儀,而且按照“新鬼大,故鬼小”的邏輯,對新的國恥紀念也總比對舊的“起勁”,紀念文章 “千篇一律”,“這一回可用,下一回也可用”,“因為反正總只能說這幾句話”,紀念方式也總是“首先是報告,其次是演講,最末,是 ‘禮成,奏樂散會’”。在這里,作者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賣國統(tǒng)治者們的丑惡嘴臉,傳神地揭示出他們搞紀念儀式的心理情態(tài)。這哪是為紀念?分明是自欺欺人的把戲,是他們心靈丑劇的表演。他們搞紀念的全部意義充其量是“‘禮’而已矣”,并進而使人想見,他們的動機和目的其實是為了掩蓋其賣國罪行。不是嗎?他們特別喜歡 “禮讓為國”的古訓,很“能讓”,彬彬有“禮”地把祖國大好河山,豐富資源,一而再、再而三地拱手“讓”給了日本侵略者,推行 “不抵抗” 政策。“而愈能讓,禮也就愈繁了”,顯然他們這愈來愈繁的 “禮” 只能是賣國之“禮”。寫到這時,作者涉筆成趣地嘲諷道:“古時候,或以黃老治天下,或以孝治天下。現(xiàn)在呢,恐怕是入于以禮治天下的時期了”,這也是有書為證、有歷史依據(jù)的,“舍不得物質(zhì)上的什么東西也是錯的,孔子不云乎:‘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可見賣國有理,還能有“禮”! 這是作者多么具有諷刺意義的一筆!
將歷史的“禮”和現(xiàn)實的“禮”聯(lián)系起來,顯示出了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銳敏觀察、深刻透視和細致解剖的功力,即善于從人們所不注意的,最平常的生活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時代的“神髓”。抗戰(zhàn)時期死人是平常事,開紀念會也尋常,誰也不會想到更深的意義,但作者卻從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尋常的內(nèi)容和實質(zhì),文章并不是針砭這種“禮”本身,而是透過這種具有廣闊的時代性的“禮”的表面社會現(xiàn)象,挖掘出時代精神的病根,并追本溯源,這就使這種解剖和發(fā)現(xiàn)具有了歷史的深度和時代的高度。這就是魯迅作為一個革命家和思想家的偉大所在,作為時代斗士的特點之一。
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對攸關(guān)“國政世變”的問題不能直抒胸臆,因而采取了曲折含蓄的暗示手法,表面寫由一次紀念抗日死難者的“禮”而產(chǎn)生的感慨,似與時事無關(guān),但隱含在表象下面的作者對反動派賣國投降罪行的無情鞭撻和憤怒譴責之情卻溢于言表。通篇找不出一句揭露投降賣國陰謀的話,但卻神情畢肖地勾畫出賣國者的丑態(tài),辛辣嘲諷之意盡在不言中,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種明寫與暗寫、虛寫與實寫辯證統(tǒng)一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段,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大大提高了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并給讀者造成一種有想象、聯(lián)想余地的回味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
文章最后一句更是飽含力量和情感,“靜靜地等著別人的 ‘多行不義,必自斃’,禮也”,是冷嘲,也是熱諷,是正顏厲色的譴責,也是具有濃厚意會性的幽默。這一句看似平淡,頗有出世意味的尾語,實則是作者的哲學家的頭腦,思想家的機智從理性上把握生活的智慧結(jié)晶,是作者以高超的藝術(shù)手段表現(xiàn)其對敵人恨得發(fā)冷的強烈情感的精彩一筆,給人一種曲折蘊含、心領(lǐng)神會的藝術(shù)享受。
上一篇:魯迅雜文《知難行難》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空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