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一叢花令》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傷高懷遠幾時窮? 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在宋代的閨怨詞中,這可稱得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據說,歐陽修讀后,曾大為嘆服,后來張先去拜見他,他倒履相迎,向人介紹: “此‘桃杏嫁東風’郎中也。”從內容上說,這首詞也和別的閨怨詞一樣,致力于對環境感受中人物內心情緒的抒寫,而之所以會那樣感人,則主要是藝術表現上的獨具功力。
上片寫傷高懷遠。詞人一反常見的由景生情的寫法,先從人物內心感受著筆,以總起全篇:“傷高懷遠幾時窮? 無物似情濃”。情人遠去,閨中少婦總拋不下那一片惦念之情,于是朝朝暮暮,憑樓遠眺,遙祝他羈旅平安,盼望他早日回返,以結束自己這日復一日的似乎沒有盡頭的等待。她也知道,這種期望是那樣渺茫,但卻依舊癡心不改。這不因為別的,而是她對情人那一腔深情:“無物似情濃”! 短短五字,不啻千斤,將人物的癡心眷念與滿腹愁緒表達得十分真切。在殷切的期待與失望帶來的落寞中,她不由回想起送別時的情景:“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在傳統的習慣里,柳枝與柳絮總和離恨結合在一起,她自然也不例外。詞人在表現時,卻特別抓住景物特征與人物內心相溶合這一關鍵,極力實現人物心緒與柳絮翻飛同樣顯得紛亂這一特點來著意抒寫,使上一句“無物似情濃”表現得更具體和生動。有了這個鋪墊,下文也就極自然地由眼中所見轉向送別時的心中所想:“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征騎遠去了,情人的身影已在她的視野中消失,她極目所見,只是一路征塵,于是一個最令她牽掛的問題也默默涌上心頭:從今往后,向何處去尋覓情人的蹤跡?
下片寫內心的思念,不再取上片直抒的筆法,而著力于氣氛的渲染,從對比與反差中表現內心的孤獨與怨恨。“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面對池中的雙鴛,她自然會想到自己的孤單;看南北來往的小船,她自然會想到自己與情人之間竟無法傳遞消息、探詢平安。于是人物內心那種“人不如物”的悲感就極含蓄地傳達了出來。這就為全詞最后的抒發作了鋪墊。接下去,詞人轉而寫閨閣的孤獨。一天的憑樓遠望又失望而歸,“梯橫畫閣黃昏后”,她從樓上下來,這種悵恨是可想而知的,但更令人難捱的,是接踵而來的月夜:“又還是、斜月簾櫳”。如果說,白天的傷高懷遠還可從渺茫的期待中尋得某種慰藉的話,那么這黃昏的寂寞和月夜的孤獨中,就連這一點也得不到了,她能不仰天長嘆? 于是,全詞轉入結尾,直接揭示出這種孤獨與郁悶的緣由:“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既回應了上文,也總收了全篇,將人物因情濃而怨極的復雜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層次迭轉,手法多變,既娟潔而又含蓄。前人評張先,認為他最長于寫“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故稱他為“張三中”(《古今詞話》),這種功力,從這首詞中即可見一斑。
上一篇:《喬吉·〔越調〕小桃紅》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詩經·丘中有麻》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