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代詩歌與散曲》鑒賞
(一)
遼代,是我國在北方地區(qū)建立的一個契丹族政權,歷二百零九年(916 -1125),其中有一個多世紀是同北宋政權兩相對峙的。遼建國之初,尚武輕文,忽視文學。自建都燕京后,疆域擴大至冀晉地區(qū),才逐步接受漢族文化。遼主后妃及上層貴族多能作漢文詩歌。但由于禁止書籍傳入中原和私家刻印圖書的嚴峻法令,故使遼代保存下來的文學作品為數(shù)甚少。現(xiàn)在能見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有:遼相李儼的《黃菊賦》及道宗(耶律弘基)為題李詩所作的《題李儼〈黃菊賦〉后》:
昨日得卿 《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猶覺有余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據(jù)陸游 《老學庵筆記》)
道宗皇后蕭觀音也擅詩詞,作有十首《回心院詞》,雖在藝術上不夠成熟,但反映當時宮廷生活,有一定意義。天祚帝(耶律延僖)文妃蕭瑟瑟(一作“色色”)的《詠史詩》,反映了遼末時的憂國傷時的情緒。但總的說,遼代文學在藝術上比較粗嫩,內(nèi)容上也缺乏重大題材作品,本身價值并不高,但它卻為金代文學的發(fā)展哺育了一批作家。
(二)
金代,是我國東北女真族建立的政權,亦建都燕京,稱中都。它在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建國,十二年后即攻陷汴京(北宋首都),占領中原地區(qū),北宋覆滅,直至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同南宋對峙將近一百一十年。開始,金詩作者,主要是一些遼、宋舊臣和使金扣留的宋使節(jié)。他們的作品流露了故國之思和仕金后的矛盾心志。著名的詩人有宇文虛中、高士談和吳激等。到金世宗、章宗時期,宋、金議和,局勢穩(wěn)定,金人進一步接受了漢人文化,詩人、作品都比以前豐富,但重技巧輕內(nèi)容。這時期較有成就的詩人有趙秉文和王若虛等人。金代后期,蒙古國崛起,局勢發(fā)生動蕩,詩歌創(chuàng)作也發(fā)生了變化。大批作者開始重視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詩歌較多地表現(xiàn)憂時傷亂的內(nèi)容,詩風也有了較大變化。主要的有趙元的《修城去》、《鄰婦哭》,辛愿的《亂后》和宋九嘉的《途中書事二首》等。而其中的元好問,則是這一時期的杰出詩人和詞家。
(三)
自從忽必烈統(tǒng)一華夏全國,改國號為大元,結束了歷經(jīng)300多年國內(nèi)幾個政權并立的分裂局面,并成為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闊的大帝國。這時,西藏(即吐蕃)正式成為我國行政域劃的一部分;云南(即大理)被建為行省,臺灣、澎湖也歸入了中國版圖。這一個大一統(tǒng)局面的出現(xiàn),不僅擴大國內(nèi)各地區(qū)經(jīng)濟相互調(diào)劑的范圍,而且也促進了全國各族文化的彼此交流。特別是忽必烈又大力推行“用漢法,治漢民”的方針,努力繼承漢唐遼宋的傳統(tǒng),根據(jù)多民族的特點,制定了一系列國策,更起了促進作用。于是,元代在經(jīng)濟上和文化藝術上都有了發(fā)展。
正當此時,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個顯著的變化。這就是:詩文詞等封建社會“正統(tǒng)文學”衰微了,而雜劇、散曲等民間的“俗文學”興盛起來了。在元代文壇上,詩文作家不少,創(chuàng)作也并非沒有成就,僅僅九十多年的“國祚”,卻有數(shù)百人的詩文集傳世。但是,元代詩詞和散文與唐宋相比,確是大大遜色了,距離甚遠。元代文學精華,不在正統(tǒng)文學,而是俗文學,即雜劇和散曲,后世統(tǒng)稱為“元曲”。元曲,是有元一代文學的主要形式,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同“唐詩”、“宋詞”并列的崇高地位,后邊,將以專節(jié)加以介紹。
元朝的詩詞也有自己的特色,但沒有出現(xiàn)杰出作品和杰出作家。他們的思想內(nèi)容比較貧乏,感情也不夠深厚,題材較為狹小,很少反映民生疾苦和社會重大事件,充斥詩集中的很多是一些題畫詠花、應酬贈答和碑傳題跋之類。這是就其總體而論,而其中也是有若干好作品和出色作家的。比如——
元代初期就有取得顯著成就的劉因和趙孟頫等人。劉因,河北容城人,詩、文、詞等都為當時所推重。趙孟頫,今浙江吳興人,以書畫著稱,也工詩文。他本為宋趙氏宗室,宋亡后,為元世祖搜訪“遺逸”而推薦入朝為官,頗為當時宋遺民所輕。
元代中后期,由于元朝采取“漢化”政策,經(jīng)濟上繼承、保護封建剝削制度,政治上崇儒尊孔,文化上更恢復了唐宋以來的科舉制度,大部分知識士人改變了不合作態(tài)度,沉湎于自己的吟風弄月、題畫詠物和應酬贈答的作品之中,并成為當時詩壇上的主要傾向。其中的代表者,就是號稱“元代四大家”的虞集、楊載、范梈和揭傒斯。他們雖為當時文壇領袖,“聲名滿天下”,但實際成就并不高。當然,他們也寫了一些較好的作品。如:虞集的《挽文山丞相》、范梈的《閩州歌》、楊載的《宗陽宮望月》和揭傒斯的《楊柳青謠》等。其中的虞集名氣最大。他們都接受江湖詩派的影響。
在這個主要傾向之下,也有別開生面的詩人薩都剌。他是一個蒙族作家,定居雁門。他以宮詞、艷情詩著稱,詩風清麗俊逸,也有豪放之作。也能詞,且詞的成就高于詩。與他同時的馬祖常,也有詩名。
元末時代,社會矛盾尖銳,局勢動蕩不定,農(nóng)民起義風暴襲來,這時各種不同出身的人士,從自己不同動機出發(fā),寫了不少在客觀上起著積極作用的作品。如:王冕等寫了一些“暴露詩“;楊維楨、迺賢等寫了“諷諭詩”;還有畫家兼詩人的倪瓚和錢惟善等人,則寫出一些“隱逸詩”等等。
在元末這些詩人的詩作中,一個總傾向,大多數(shù)人同情貧苦農(nóng)民,對社會的陰暗面有所揭露,但對農(nóng)民起來造反,懷有某種恐懼心理。在這些詩人中,成就最大的是畫家兼詩人王冕。他的詩,詩語質(zhì)樸,氣骨高奇,風格略似李賀;還有元末詩壇領袖楊維楨,創(chuàng)立了“鐵崖體”。
元代末年,農(nóng)民大起義動搖了元蒙統(tǒng)治,各地出現(xiàn)了封建割據(jù)性質(zhì)的政權:如中原劉福通的“大宋”,東南方張士誠的“大周”,南方陳友諒的“漢國”和西南明玉珍的“大夏”等。因此,這時的一些詩人同元初一樣又處于民族矛盾之中,社會動亂使他們進退兩難。昆山顧英散盡家財,削發(fā)為僧;無錫倪瓚盡棄田廬,自愿浪跡他鄉(xiāng),不欲過財主生活。他們的作品,對此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上一篇:《兩宋詩歌·趙師秀·贈張亦》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楊萬里·過百家渡(四首選三)》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