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周邦彥·瑣窗寒》
周邦彥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①。似楚江瞑宿,風燈零亂②,少年羈旅。遲暮,嬉游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③。旗亭喚酒④,付與高陽儔侶⑤。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⑥?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旅居京華時所作,是抒發羈旅情懷的作品,主要抒寫寒食對雨思鄉的感懷。
詞的上闋開篇至 “夜闌未休” 是實景。“暗柳啼鴉” 點明環境是日暮時分的欲雨光景,渲染一種低沉悲涼的情調。“單衣佇立” 點明作者心緒,由于長時間的站立,觸景生情,生出無限愁思。“小簾朱戶” 點明佇立地點。“桐花”句便寫出羈旅之愁。煙雨降臨,卻被半畝桐花籠罩在寂寞的庭院,恰似自己內心的愁絲萬縷,無處宣泄。“灑空階,夜闌未休” 既是寫自然之雨,更是寫自己愁緒不斷,難以排遣,不由得想找個故人訴說,便引出 “故人剪燭西窗語”句。此句是虛筆言情,用李商隱 《巴山夜雨》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詩意,表明其希望能與故人重逢,共訴寒食雨夜相思之情。“似楚江”三句追憶少年情景,今日客居京華,垂老行役遇雨不休,正與少年羈旅、楚江瞑宿時凌亂一樣,都是孤獨凄清。此三句虛實結合,情景交融,詞人巧妙地將一生際遇的身世感慨寄托于弦外之音。
下闋進一步寫羈旅之愁和思家之切。前面六句是正面敘寫。少年行役,如今已是遲暮之年,依然漂泊在外,不免感到悲涼,生發 “遲暮” 之嘆。正遇寒食節,想起少年嬉戲游玩之處,正是一片蕭索景象,更寄寓了無限的愁緒,興味索然,以至于連旗亭飲酒取樂的興趣都沒有,盡讓高陽酒徒們為之。“想東園” 以下直貫結尾,一氣呵成,句句都見思家之切。前三句是作者對家鄉現狀的設想。離家已久,料想昔日常去的東園,已是桃李盛開。但物是人非,已無人觀賞芬芳的桃李了。由此想起昔日和自己一同游賞東園的情人不知在何處?結尾三句寫作者歸家心切,設想回家后殘春尚未盡。雖然人已遲暮,春已闌珊,桃李已凌亂,但畢竟已回到夢魂縈繞的故鄉了,到時一定帶上美酒和親朋好友共賞殘留的春色,以慰藉多年思親念鄉的愁苦之情。
此詞藝術上很有特色,結構上移步換景。全篇由景及情,由實入虛,隨意潑墨,筆筆宕開。同時卻又情中帶景,虛中寫實,水到渠成,絲絲入扣。周濟在 《宋四家詞選》 中以 “奇橫” 二字稱之。
上一篇:《周密·玉京秋》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姜夔·琵琶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