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宮怨詩的內容大抵集中于一點:深宮女子青春虛度的哀愁。劉方平善畫,這首詩也如同一幅宮閨圖,通過特定時節的環境物候,用烘染之法,極形其凄涼孤寂,深微地刻畫宮人的這種幽懷。前人說作者“絕句描繪細膩,妙有含蓄”,《春怨》體現了他的特色。
全詩一個畫面,兩個有機結合的組成部分,時間、空間和畫面主體布局分明:前二句是漸近黃昏的時刻,屋中獨悲的女子;后二句是將到晚春的季節,庭中滿地的梨花。詩中只第二句“淚痕”一詞以最具特征性的細節,輕輕勾出宮中怨女的形象,她也是整個畫面的中心,其余筆墨全是用來烘托她的怨情的。
首句“日落”、“黃昏”是宮人的時間感,大好春光,無從領略,只能從紗窗上默看日晷漸移。一個“漸”字,更傳達出青春少女被禁錮的煩惱:“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白居易《上陽白發人》),又是一個難挨的白天送走了!“生怕落花時候近黃昏”(清李雯《虞美人》),又一個惱人的春夜開始了!第二句先借漢武帝“金屋藏嬌”的典故點明流淚者的宮人身份;宮禁森嚴,“淚痕”表現出不敢悲啼、而又難自抑之痛;況且也“無人見”,她與親人是生死永隔,在宮中則將棄置終身,只能默默地走向毀滅。兩句寫幽怨凄楚徹骨。
“寂寞空庭”句又承“無人”渲染幽獨處境,“春欲晚”遙綰“漸黃昏”,再從時間上加重“怨”情,“欲”字隱含著女子惜春的遲暮之感。但第三句也為結句鋪沒,——“空庭”中的景物主體是那滿地的梨花。
“梨花”句最婉曲幽深:首先是渲染宮人遭遇。落花不掃門不開者,無人來也。劉禹錫《阿嬌怨》寫長期受冷落的陳皇后(阿嬌)遙望懸測,以為武帝臨幸,便即“試開金屋掃庭花”。“梨花滿地不開門”正表明這里是君王不到之處,也暗示著宮人一春之中從盼望到絕望的心情。再則,是用象征手法烘襯女子的悲慘命運。司馬札《宮怨》:“年年花落無人見,空逐春泉出御溝”,宮人的終局也只同空開自落的梨花罷了。但這又不僅是從旁托喻,以寄同情,其中還暗含宮人可能有的擬己自傷的心態。“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紅樓夢·葬花吟》),地上的梨花正是不久香消玉殞的自己,“開門”豈不觸目驚心?未必只如俞陛云所謂“朱門深掩,安有余緒憐花”(《詩境淺說續編》)而已。此句使景物與人物形象凝合,含情不盡,確是結得很有神韻。體清之深,或許是劉詩“細膩”、“含蓄”的工夫所在吧。
上一篇:劉方平《春雪》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杜甫《絕句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