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默
蓬鬢蓬門積恨多,夜闌燈下不停梭。
成縑猶自陪錢納,未直青樓一曲歌。
這首詩是寫織婦恨的。
第一句對織婦作總的介紹。織婦是個什么樣子?“蓬鬢”。織婦住得如何?“蓬門”。兩個“蓬”字連用,把織婦的繁忙憔悴與生活貧窮都表現出來了。織婦的心境如何?是“積恨多”。塊壘如山,胸中積滿了怨恨。請注意,這里是“恨”,而不是怨。恨比怨要多一層憤怒與仇視,恨不僅是感情上的,而且是認識上的問題。詩人首句便將“恨”字點出,開篇實出題旨,至于恨,且待后邊再說。
“夜闌燈下不停梭”。夜闌,夜深的意思。這一句寫織婦的辛勞。夜已經很深了,她還在一盞昏燈下不停的織呀織呀!如果這一梭梭織的都是希望,那么這般辛勞還有個安慰。然而,她一梭梭織的都是“恨”。與“積恨多”聯系起來看,織婦是知道她的勤勞不能使她擺脫貧困。含“恨”夜織,身心交瘁如此,人何以堪!
末兩句是織婦恨的具體內容,分兩個方面。“成縑猶自陪錢納”,寫自己雖天天熬夜織縑,但縑織成之后,都拿去納稅不說,還須陪進去小費錢。這多令人氣憤?縑,細絹也。“陪錢納”是晚唐稅制中的一大弊端。晚唐施行兩稅法,許農戶以布帛納稅。但由于稅吏挑剔刁難,每須陪進些小費才能過關。這句詩就是針對這一弊端而發的。“猶自”二字,傷心憤恨之情如見。“未直青樓一曲歌”,用歌妓來作比,補充說明上意。“未直”,還抵不上。何嘗不是呢?辛辛苦苦地織縑,到頭來還得陪錢納出,而那青樓中的歌女,不須動手,只須啟齒唱一支歌,就“一曲紅綃不知數”!“未直”也是激憤之辭。
在這首詩里,織婦是個清醒的勞動者,對自己及社會現實有著深刻的認識。作者通過織婦的“恨”,揭露了稅政的黑暗,對織婦不如娼樓婦的腐朽現實進行了抨擊。
全詩圍繞“恨”字著筆,層層濡染。而其對比的手法,也常為后世寫同類題材者所仿效,如宋代桃蒨的“一曲清歌一束綾”等,但在揭露社會現實的深刻性、尖銳性方面,不如本詩。
上一篇:貫休《月夕》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羅隱《蜂》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