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
一雁過連營,繁霜覆古城。
胡笳在何處?半夜起邊聲。
《關山月》,樂府《鼓角橫吹曲》。多從關山夜月感興,抒發征戍之苦、別離之情。如李白有名的一首《關山月》:“明月出關山,蒼茫云海間。”開頭兩句就以“關山明月”完題。而戴叔倫的這首《關山月》,詩面上不見“關山”、“月”的字樣,只在描寫月下所見,關山所聞上下功夫,別有一番情趣。
頭兩句寫邊塞月下所見。“月黑雁飛高”,沒有月光的晚上,雁飛得很高,是看不見的。雁則“一只”,杜甫《孤雁》“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杜牧《早雁》“仙掌月明孤影過”,這形單影只、失路離群的孤雁,怎能不觸發征人離土辭親的悲哀!
連營雁過,古塞霜零,營、古城都是邊關的特定景物,而霜,是夜間因輻射作用,地面溫度下降,水氣凝結之物,它也只有晴天的晚上才能凝聚成形。月色霜形,互相輝映,難于區別。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既表明節令是秋末冬初,一個“覆”字,又暗示著在凄寒氛圍中滋生的戀土思親的濃重的悲哀。
后兩句寫關山所聞。鄉心正無限,一雁過連營,雁度霜零已是不堪,況聞胡笳嗚咽?“邊聲”,邊塞特定的音響。李陵《答蘇武書》:“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在風吼聲、馬鳴聲、號聲所組成的邊關交響曲中,此起彼伏的蒼涼、悲壯的胡笳聲,應當是它的主旋律。這里用“胡笳在何處”提頓,其意不在于尋求吹笳之人,而在于突出聞笳之人。在充塞關山的明月之下,一片邊聲又連胡笳而起,征人怎不頓生鄉關之思?“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何處”二字,正好傳神地表示了征人聞笳時那種尋尋覓覓的失落心態。
這首詩不明點關山之月,也不明寫關山夜月中的征人。但關山中處處有明月,明月中處處有人的征戍之情。一、二句動靜互回,一、二聯聲色交映,詞極簡淡而意實深濃。
上一篇:顧況《宿昭應》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戎昱《韓舍人書窗殘雪》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