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士銓
橋影條條壓水懸,鳳山門外帶城偏。
一肩書劍殘冬路,猶檢寒衣索稅錢。
詩的前兩句是寫景,并且點明所在的地點——杭州鳳山門外。這兒的景是單調的,沉悶的。杭州多橋,詩人不用“飛架”、“橫跨”等詞,而說“壓水”而“懸”,一開始便給全詩籠罩上一種沉郁、壓抑的氣氛。鳳山門在杭州城南,詩中特別強調“偏”字,為揭發關稅之重埋下伏筆。
“一肩書劍殘冬路”是一幅自畫像,勾勒出年輕的作者踽踽而行于殘冬路上的情景。這首詩寫于乾隆十二年(1747),當時,作者二十三歲,功名未就,奔波他鄉。“一肩書劍”四個字便形象逼真地展現了封建時代特有的寒士風貌。處在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地位之中,他的心情是復雜的,感觸是很多的。但作者并沒有著意于這些,而是宕開一筆,直錄現實:“猶檢寒衣索稅錢”。這是平常生活中攝取的一個典型鏡頭,通過作者的速寫勾勒,寓寄了他對現實社會的尋味、思索。用“寒衣”與“殘冬”對舉,更著以“猶”字,與上聯的“偏”字相呼應,那郁積于胸中的辛酸、悲憤便不可遏止地釋放出來。關卡本應設在交通要道,如今,在偏僻的城門外,尚且如此檢索,可見其擾民之甚。在這里,“索稅錢”這一觸目驚心的畫面,猶如一個通向時代生活的窗口,真切地向我們展現了時世的艱難,社會的黑暗,人民的困苦,一針見血地揭示出歷史的真實本質。
這首絕句詩意明朗,內容單純,而其中有場意、有人物、有事件,又好像是生活中的一個小品,用直白的口氣道出了時代所特有的沉重呼吸,因此,在簡簡的勾畫之中,總使人感到沉沉的悲涼,雖沒有構設奇奧的深致遠意,卻自然地震動了讀者的心弦,從而讓人去低吟、去沉思、去憤慨!
上一篇:王鳴盛《九江舟中》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郭麟《新晴即事》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