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善于描寫大自然,是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之一。他有許多山水詩、田園詩和即景即情的小詩,都寫得自成家數,十分精絕。他在《戲為六絕句》中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他兼容并包,擷取了前人和同時代人的藝術成果,又經過自己的提煉、創造,寫出了許多“清詞麗句”,把景物詩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步。
這首詩是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春天,杜甫在成都草堂時寫的。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入蜀,到成都后得到了友人嚴武的幫助,次年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建立了新居,他自稱“浣花草堂”。詩人在久經亂離之后有了安靜的棲身之處,心情是悠然自適的。這首絕句就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展示優美開闊的畫面,抒發了當時的舒暢情懷。它圓熟精工,獨具風采,是杜甫絕句中的珍品,在藝術表現上有三個特色:
其一,結構精巧,意境完整。全詩四個詩句,一句一景,各臻其妙。首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一幅近處的動景——陽春三月,綠柳搖曳,在那青翠的枝條上一對黃鶯鳥兒跳上跳下,婉囀和鳴。這里寫黃鸝的活潑歡躍,襯托出了人的悠然閑適。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是一幅遠處的動景——碧波粼粼的江面上,一行白鷺展翅飛上了藍天,那齊整不亂的隊形,那凌空自如的姿態,都牽引起詩人無限的情思。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是一幅遠處的靜景——從窗口遠遠望去,西面的岷山巍峨逶迤,山峰上白皚皚的積雪,終古不化。憑窗凝目,令人感到時間的悠久,宇宙的無窮。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是一幅近處的靜景——門前江面空闊,江水浩蕩東流,碼頭上停泊著將要向東吳進發的船只。船一起錨就要到萬里之外,詩句雖然寫的是門前的泊船,卻大有咫尺萬里之勢。整首詩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由低而高,又由高而低,遠近映襯,動靜配合,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意境開闊的畫面,既生動地描繪了景物,也形象地袒露了詩人的情懷。
其二,畫面優美,色彩鮮明。詩是無形的畫,詩人在這首詩中描繪形象、展現畫面都十分講究色彩的運用。作者選取那些富有春天色彩的景物,并用表示色彩的詞語加以巧妙的修飾。“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就是一聯鋪彩著色十分和諧的詩句。“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綠中帶黃,青中有白,色彩界限既分明,畫面的色彩也異常柔和。色彩美增添了詩的意境美,生動地襯托出了詩人歡愉的心情。
其三,對仗嚴整,語言精練自然。杜甫這首詩四句兩聯皆成對偶,黃鸝——白鷺,窗含——門泊,千秋——萬里……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各自相對,非常工穩,造成了詩歌的整齊美。四句皆對,這在絕句中是少見的,詩人刻意求工,但詩句并不呆板。整首詩讀來節奏輕快,音韻瀏亮,仿佛從筆端自然流出,這是詩人藝術技巧成熟的表現。
上一篇:《終南山·唐·王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菩薩蠻·唐·韋莊》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