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趨功日夜流,園林才夏麥先秋。
綠陰黃鳥北窗簟,付與來禽安石榴。
季節轉換之際,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變化,往往特別引人注意。黃庭堅這首描寫初夏景色的小詩,用意精深而下語平淡,讀來頗耐人尋味。這首七絕可能作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當時黃庭堅在汴京(今河南開封)任著作佐郎,參與編修《神宗實錄》。詩中所寫為詩人在寓所北窗下之所見所聞。
第一句“生物趨功日夜流”,說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植物的開花、結果,動物的成長、繁衍,仿佛都有各自的追求目的,像長江大河,日夜奔流不息。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句詩起得突兀,像一篇文章的總論。
以下三句進入具體描寫。第二句“園林才夏麥先秋”,寫自然界各種生物的變化、發展在某一時期又有各自的特點,有盛有衰。眼前正是初夏時節,園林中花木茂盛、郁郁蔥蔥,一片生機,而麥子卻已黃熟,有待收獲的時候了?!扒铩弊钟袃煞N含義,一指節候,一指收獲,一般植物秋天成熟,叫做收秋,而麥子是在夏天收成的,所謂“孟夏麥秋至”(《禮記·月令》)。詩中一個“才”,一個“先”,生動地寫出了生物代謝變化中的差異,其中包含著詩人的一番感慨:自然界是如此,人世間何嘗不然!
三四兩句,更進一步借窗外景色,抒發感受。詩人靠在鋪著竹席的床上,悠閑地聽窗外綠樹陰中黃鳥(黃鸝)在婉轉地啼鳴。陶淵明曾說,“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綠陰黃鳥北窗簟”,既是實寫眼前之景,也是概括陶文之意,以凝煉的筆墨寫出詩人對陶淵明為人的向往。最后一句“付與來禽安石榴”,看似平淡,卻曲折地寫出詩人深沉的寄托?!皝砬荨?,就是林檎,俗稱花紅;“安石榴”,略稱石榴,因系張騫從西域安息帶回,所以叫安石榴。這兩種果木都是初夏開花。為《山谷詩集》作注的任淵說:“末句蓋有所寄,言物化用事于一時,姑聽其自然耳?!痹v四年四月,黃庭堅的知己蘇軾,由于朋黨之爭不容于當權者,曾多次乞求放外郡,這時,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從此黃庭堅失去了一個多年來朝夕相處、詩酒倡和的伴侶,心里極不舒暢。但他生性又很達觀,相信這種狀況遲早會有所變化,那么目前且聽其自然吧,好像現在窗外來禽、安石榴花開正艷,過些時日還不是為別的花所代替?詩中“付與”二字,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這種復雜、矛盾的心情。黃庭堅的詩一般寫得生硬奇崛,但這一首卻顯得自然清新,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讀來意味深長。
上一篇:黃庭堅《云濤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十二月十九日夜中發鄂渚,曉泊漢陽,親舊攜酒追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