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桃花行(第七十回)
【原文】
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
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
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憐人花亦愁,隔簾消息風吹透。
風透簾櫳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
閑苔院落門空掩①,斜日欄桿人自憑。
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
霧裹煙封一萬株②,烘樓照壁紅模糊③。
天機燒破鴛鴦錦④,春酣欲醒移珊枕⑤。
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⑥!
胭脂鮮艷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⑦。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淚眼觀花淚易干,淚干春盡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一聲杜宇春歸盡⑧,寂寞簾櫳空月痕!
【注解】
①閑苔院落:庭院里長滿荒苔。
②此句意思是說:上萬株桃樹盛開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在一片紅色的煙霧中。
③烘樓照壁:形容桃花鮮紅如火。
④傳說天上有仙女以天機織云錦。此句是說桃花如紅色云錦燒破落于地面。
⑤春酣:春天酣睡。亦說酒酣,以醉顏喻紅色。珊枕:珊瑚枕。
⑥影蘸:即蘸著有影,指洗臉。據傳桃花雪水洗臉能使容貌姣好。
⑦人之淚:指血淚。
⑧杜宇:即杜鵑,也叫子規,傳說古代蜀王名杜宇,號望帝,死后魂魄化為此鳥,啼聲悲切。
【背景】
時逢初春時節,大觀園群芳又萌動了詩興,商量作詩,把寶玉找去商量。寶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作這首《桃花行》。海棠詩社建立后只作了幾次詩,大觀園中變故迭起,詩社一散就是一年?,F在,大家看了黛玉這首詩,提起興來,重建詩社,改稱桃花社。但這已是夕陽晚景了。
【賞析】
這是一首歌形體的詩,形式比較自由。
《桃花行》與《葬花吟》、《秋窗風雨夕》的基本格調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詩讖”的成分?!对峄ㄒ鳌芳仁菍汍毂瘎〉目偟南笳鳎瑥V義地看又不妨當作“是大觀園諸艷之歸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肚锎帮L雨夕》隱示寶黛訣別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則專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預作象征性的寫照。作者描寫寶玉讀這首詩的感受說:“寶玉看了,并不稱贊,卻滾下淚來,便知出自黛玉?!辈⑶医鑼υ掽c出這是“哀音”。不過,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這種象征或暗示寫到隱約可感覺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詩句句都寫成預言,否則,不但違反現實生活的真實,在藝術上也就不可取了。
《桃花行》確實充滿了“哀音”。這首詩出現在第七十回,已經離榮府敗亡和黛玉夭折不遠了,“淚眼觀花淚易干,淚干春盡花憔悴”就是明顯的預言。只待“一聲杜宇春歸盡”,群芳都將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這是林黛玉歌形體長詩“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首,作者以桃花自喻,“花落人亡”的象征性寫照撥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弦。
【鏈接】
周汝昌評《紅樓夢》
《紅樓夢》是我們中華民族一部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文化小說”。從所有中國明清兩代重要小說來看,沒有哪一部能像《紅樓夢》具有如此驚人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了。
《紅樓夢》到底是一部什么書?歸根結底,應稱之為中華之文化小說。因為這部書中充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卻表現為“通之于人眾”的小說形式。如欲理解這一民族文化的大精義,讀古經書不如先讀《紅樓夢》,在曹雪芹筆下,顯得更為親切、生動、繪聲繪影,令人如入篇中,親歷其境,心領其意。
詩曰:
中華文化竟如何?四庫難知萬卷書。
孔孟不如曹子妙,蓮花有舌淚凝珠。
中華文化此中含,含笑悲歡味自耽。
若能獲麟同絕筆,春秋舌拙色應慚。
很多人都說寶玉是封建禮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談行動中確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認。但是還要看到,真正的意義即在于他把中華文化的重人、愛人、為人的精神發揮到了“惟人”的新高度,這與歷代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歸的。所以我才說《紅樓夢》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代表性最強的作品。
上一篇:紅樓夢《捐軀報國恩(第四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
下一篇:紅樓夢《林黛玉詠白海棠(第三十七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