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回頭詩》捐軀報國恩,未報身猶在(2)。
捐軀報國恩,未報身猶在(2)。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3)。
【注釋】
(1) 回頭詩:也稱題頭詩。古代小說中,中長篇在回頭、短篇在篇頭題上一首詩詞,或寫上一段話,是普遍現象。作用大致有三點:由某一事物或某個人引入正文;概括正文內容;表明作者的旨意。此首回頭詩的作用有點“特殊”,更多的意味是表明作者的旨意。
(2) “捐軀”二句:捐軀,獻出自己的生命。報國恩,報答國家(實際指朝廷)的恩情。薛家是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也是“書香繼世之家”。薛父早死,兄長薛蟠“在戶部掛虛名,支領錢糧”,所以寶釵說朝廷對薛家有恩。未報身猶在,尚未報答皇恩,但人還在。
(3) “眼底”二句:眼底,眼里,這里是全都看在眼里的意思。物多情,世事多變化。君恩或可待,承接第一、二句意思,是“報答君恩或可待”。寶釵隨母兄來京都投奔賈府,有候選入宮的打算。君恩,皇恩。或可待,指候選入宮或許可以期待(實現)。
【譯文】
我要是個男兒,定當為國出力,甚至獻出生命,以報答皇恩;怎奈我是個女兒身,無法實現夙愿。但我尚是個閨閣千金啊,憑我的出身門第,和我的天生麗質,還是可以酬謝皇恩的。不管世事如何變化,我期待著候選入宮,報答皇恩或許會實現。
【鑒賞】
此首“回頭詩”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打開薛寶釵心扉看清她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
《紅樓夢》第四回中薛寶釵出場,“回頭詩”就是寫她的。薛蟠打死馮公子犯了命案后,“便帶了母妹竟自起身長行去了”,即到京都投奔賈府。他離家長行,原定“一為送妹待選,二為望親”,三為到京都親自料理生意上的事宜,實質為“京都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游”。“待選”何意?就是候選入宮。因為皇上“崇詩尚禮,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在仕宦名家中挑選人才型美女入宮。寶釵出身門第等各方面條件都具備,所以薛蟠有“送妹待選”打算。曹雪芹雖沒有寫到寶釵的想法(愿意不愿意),但“回頭詩”作了最明確的回答:寶釵愿意,并且非常堅決。
短短一首五言絕句,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一)表現出寶釵的悲壯夙愿。寶釵要是個男兒,不會呆在家中,或投軍戰于邊關沙場,或當官立于明鏡之下,為國出力,即使戰死疆場,或因公殉職,也在所不惜,以報答朝廷對薛家的隆恩。(二)表現出寶釵的宏大志向。寶釵雖是個女兒身,但現在報答皇恩的機會來了,皇上要從仕宦名家中挑選淑女入宮,衡量一下,自己的門第、年齡、容貌、資質等各方面條件都符合,于是立下了宏大志向:候選入宮。(三)表現出寶釵的期盼心情。寶釵立下候選入宮的志向是堅決的,不管世事如何變化,她都不會動搖;期盼著、等待著候選入宮的那一天到來,宏大志向如愿以償,可以親自報答皇恩!
此首“回頭詩”有著豐富的潛臺詞,寓有深刻的思想,它像《西江月二首》創新巧妙地塑造了反封建、叛逆者賈寶玉的雕像一樣,也創新巧妙地塑造了“這一個”薛寶釵的雕像。她內心的秘密,以及由此而影響到她的性格、氣質、為人處世等特點都表現出來了。但是大概因為有的《紅樓夢》版本上未收此首“回頭詩”,又因為第四回之后再也未提“候選”事——不提是曹雪芹的聰明做法,重復提起沒有必要,若說選上了就沒有爾后的故事了,若說選不上又會降低寶釵的形象—— 給一些紅學專家、學者造成了錯覺,認為它可有可無,無足輕重。實際上此首“回頭詩”非常重要,甚至是關鍵性的,它是我們打開薛寶釵心扉看清她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為什么“薛寶釵與林黛玉爭奪賈寶玉”之說,幾乎成為定論?為什么看不到或回避薛寶釵與林黛玉結成了知心朋友?以及在對一些有關情節的理解上說不清,或牽強附會,或出現較大偏差,恐怕與忽視此首“回頭詩”大有關系。舉例來說,如對元妃省親第一次大觀園詩會上寶釵作的《凝暉鐘瑞》詩的理解;對海棠詩社成立后菊花詩會上寶釵作的《憶菊》詩的理解;對在行酒令時黛玉無意中說了《西廂記》、《牡丹亭》上的話,過后寶釵“審問”她,推心置腹交談中說到的“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更好了”等話的理解;對提親時她是那樣受委屈而默默地流淚(此為高鶚所寫)的理解,一般都不會與此首《回頭詩》結合起來進行。
總之,薛寶釵雍容高貴、端莊典雅的氣質風度,溫和敦厚、不驕不矜的性格特點,知書達理、謙恭容人、善解人意的為人處世態度,都與她潛意識里的宏大志向有關。
上一篇:《詠菊詩十二首》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回頭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