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湟
杜 牧①
元載相公曾借箸②,憲宗皇帝亦留神③。
旋見衣冠就東市④,忽遺弓劍不西巡⑤。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fā)丹心盡漢臣⑥。惟有涼州歌舞曲⑦,流傳天下樂閑人。⊙【注釋】
①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書宴游間”,生活很不得意。后曾為黃州、池州等地刺史,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詩風俊爽,直追盛唐。《全唐詩》存詩八卷。
②元載:字公輔,唐代宗時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歷八年(773)曾上書代宗,對西北邊防提出一些建議。借箸:為君王籌劃國事。《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在劉邦吃飯時進策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
③留神:指關注河湟地區(qū)局勢。
④“旋見”句:指大歷十二年元載因事下獄,代宗詔令其自殺。東市:代指朝廷處決罪犯之地。《漢書·晁錯傳》:晁錯在漢景帝時任御史大夫,對削藩定邊提出不少建議,但景帝聽信讒言,倉促下令殺了他。行刑之日,“錯衣朝衣,斬東市。”
⑤弓劍西巡:指帝國以武功安定邊防。“不西巡”則指不恤邊事。《水經(jīng)注·河水》:“陽周縣橋山上有黃帝冢。帝崩,唯弓劍存焉。”《唐會要》:憲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駕崩,年四十三。此句與第二句關聯(lián),言憲宗未及實現(xiàn)安邊計劃就去世了。
⑥“牧羊”兩句:《漢書·蘇武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此借蘇武喻河湟百姓身陷異族而忠心不移。
⑦涼州:本唐王朝西北屬地,安史之亂中,吐蕃乘亂取之。李唐王室出自隴西,故偏好西北音樂。
⊙【詩本事】
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肅省境內的黃河和湟水流域,唐時是唐與吐蕃的邊境地帶。湟水是黃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東部,流經(jīng)西寧,至甘肅蘭州市西匯入黃河。《唐書·吐蕃傳》曰:“世舉謂西戎地曰河湟。”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駐守在河西、隴右的軍隊東調平叛,吐蕃乘機進占了河湟地區(qū),對唐朝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內憂外患,熱切主張討平藩鎮(zhèn)割據(jù)、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對收復失地極為關心,先后寫了好幾首詩,《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賞評】
本詩寫邊地難收的惆悵。前兩句引歷史事件,寫作者對元載及憲宗未能收復邊地的遺憾。作者先用“借箸”及“留神”,寫元載及憲宗都有收復邊地的志向。第三句用“衣冠就東市”引漢代晁錯的故事指元載被殺的可惜,第四句用“遺弓劍不西巡”引黃帝乘龍成仙的傳說,指憲宗之死,并暗示其慕求神仙,求長生之術。而“旋”、“忽”兩字則透露出作者對二人之死的深深惋惜。
頸、尾兩聯(lián)由歷史回到現(xiàn)實,寫兩種人對邊地丟失的不同態(tài)度。表達出作者對痛失邊地的深深惋惜。頸聯(lián)寫丟失掉的疆土中的百姓處于異族的統(tǒng)治之下,身穿異族服裝,但雖已白發(fā),心中永遠認為自己是漢臣。尾聯(lián)寫達官貴人不想著收復失地,卻醉心于享受邊地流傳來的樂曲。一個葵藿向日,一個醉生夢死,兩者對比,愈顯出作者對邊地人民的同情及對統(tǒng)治者的憤恨。
全詩談史論今,多用對比,語氣平淡曠達,但格調深沉悲壯,耐人尋味。
⊙【詩評選輯】
①明·楊慎《升庵詩話》: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惟杜牧之為最。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于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
②宋·吳可《藏海詩話》:小杜《河湟》一篇第二聯(lián)“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極佳,為“借箸”一聯(lián)累耳。
上一篇:李 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一)》壯志凌云詩賞析
下一篇:孟浩然《洗然弟竹亭》壯志凌云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