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禮記·嗟來之食》鑒賞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饑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 “嗟來食?!睋P其目而視之,曰: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睆亩x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禮記·檀弓下》)
《嗟來之食》始終把黔敖與餓者對比起來加以塑造,從而突出展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觀?!褒R大饑”,一開始三個字,如危峰兀立眼前,黑壓壓的讓人喘不過氣來,這正是《禮記》 “言疏意密”的當行本色。這時,主角無名“餓者”出現了。破袖遮臉,拖拉著鞋,遠寫動作;昏昏沉沉,一副“貿貿然”的樣子,近寫神態。僅七個字,一個風塵仆仆的饑餓者形象仿佛已由遠而近向我們走來。值得注意的是,文中餓者雖然出現在黔敖之后,且字數篇幅決不多于黔敖,但他的形象遠遠豐滿于黔敖。從藝術上看,作者寫餓者一直用描寫,寫黔敖卻始終用敘述。以上的人物出場是第一層次。第二層次是兩種性格的正面交鋒。黔敖左手捧著食物,右手端著酒,喊餓者來食。一個“嗟”字,活現出黔敖的志滿意得和頤指氣使,但用的仍是敘述。餓者則不然,“揚其目而視之”。倘用“雙目視之”,仍為敘述性的交代,但用一“揚”字,意味全出。雖然開始破袖遮顏,此時卻怒目圓瞪地看著黔敖,使人感到一種精神、一股正氣和生命最后一息凝聚迸發而來的頑強生命力?!拔ú皇赤祦碇场?,既是對黔敖的回答,也是對他“不食而死”原因的一個交代,把他的品格和精神推到一種極致,也使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在有限的對撞過程中得以凸現出來。第三層次是一個結束,交代了兩個人的不同歸宿,黔敖趕上去道歉,餓者到底不吃而死亡。
本文實際上象征了飽者與餓者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提出了人究竟為什么活和怎么活的問題,也就是在物質和精神、羞辱和自尊面前選擇什么的問題。可以看作是一個用藝術形式提出的人生哲學問題,可以引發許多有關人生的思考??上У氖窃痈静欢耆岩粋€人生哲學問題混同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加以處理,提出什么時候“可去”,什么時候“可食”,用折衷主義來調和不可調和的人生觀的沖突了。這段議論未見高明,但讀者自可由此再想下去。
上一篇:《明·鐘惺·善權和尚詩序》鑒賞
下一篇:《清·金圣嘆·圣人千案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