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關山月》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陸 游
和戎詔下十五年②,將軍不戰空臨邊③。
朱門沉沉按歌舞④,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⑤,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⑥,沙頭寬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⑦。
遺民忍死望恢復⑧,幾處今宵垂淚痕!
〔注釋〕
①本篇選自陸游《劍南詩稿》。是作者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初春在成都范成大幕府任參議官時所作。關山月,漢樂府橫吹曲舊題。②和戎詔,指“隆興和議”。孝宗于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下詔,以“和戎”及派遣金國通問使等交朝臣討論,次年即與金議和,至陸游作此詩正十五年。和戎,古指與外族講和;這里是指宋王朝對女真(金)貴族屈服。③臨邊,巡守邊境。臨,到。④朱門,古代貴族豪門的住宅,因其門多漆為朱紅色,故稱。沉沉,形容屋宇深邃。按,打拍子。⑤戍樓,邊地用來警戒、守望的崗樓。刁斗,古代一種軍用鍋,銅制,有柄,三腳,晚上兼用作巡守報更的器具。⑥笛,指羌笛。王昌齡《從軍行》有“更吹羌笛關山月”句。⑦逆胡,指女真(金)貴族統治集團。金自建國至滅北宋,已傳國五世。⑧遺民,指北方淪陷地區的民眾。
〔分析〕
《關山月》是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作者五十三歲在成都時所作。當時詩人雖被罷職閑居,但寂寞中不忘恢復失地,悲憤中更向往戰斗。由于宋高宗長期采取投降政策,南宋王朝一次又一次地向金屈辱求和,繼紹興和議(公元1154年)之后,又簽訂了隆興和議(公元1164年)。這次和議不僅被金索去四州之地和歲幣20萬,且議定宋金為侄叔之國,這實際上等于承認了金國統治者繼續侵占中原的合法性,統一祖國的大業再次被葬送。詩人胸懷壯志,但始終報國無門,只好把一腔愛國熱情傾注于筆端。七言古詩《關山月》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愛國詩歌。作者借戍邊將士的口吻評述時事,抒發對朝廷文恬武嬉不圖恢復失地的憤恨。全詩十二句,四句一層,共分三層。
首句“和戎詔下十五年”,即點明時代背景,揭示出造成詩人所痛恨的社會現實的總根源。以下三句則著力刻劃統治集團的茍且偷安、荒淫腐敗,而這正是朝廷奉行媚敵投降政策的惡果。十五年過去了,當政者仍然偏安江南一隅,安于屈辱生活,以致將軍臨邊不戰,沉溺于聲色,戰馬肥胖老死,良弓弦爛斷棄。詩人開篇就把批判鋒芒直指朝廷和皇帝。
中間四句通過對戰地月夜的描寫,抒發了戍邊士兵對朝廷奉行投降政策的憤懣。邊界崗樓上的更鼓聲送走了一個又一個日夜,也一年又一年地送走了戍邊士卒的青春,“三十從軍今白發”,他們無路請纓,欲戰不得,年華虛度,壯志難酬,只好面對塞月籠罩下老死邊疆丟棄沙場的征人枯骨,將滿腔積怨寄托在凄涼的笛聲之中。
末四句寫淪陷區人民遭受敵人踐踏的痛苦和他們盼望南宋恢復失地的殷切心情。中原歷來是外敵必爭之地,但錦繡山河任讓金人五代相襲,長久盤踞,卻是亙古未有之事。淪陷區人民慘遭蹂躪,倍受煎熬,但仍切盼恢復,天下一統。今宵月圓而國土分裂,不知多少人為此傷心落淚?這不僅寫出中原民眾盼望恢復國土的愿望,更表達了對南宋王朝腐敗無能的憤恨。
作者正是通過主帥臨邊不戰、沉湎歌舞,將士求戰不得、奏笛吐怨,遺民切望恢復、對月垂淚這三個場景,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南宋小朝廷奉行投降政策下的社會現實,抒發了自己對南宋王朝投降路線的不滿,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
此詩在藝術上亦極有特色。
1.選取典型事物,寓深意于片言之中。如第一層,作者以“朱門沉沉按歌舞”這一很有典型意義的鏡頭,向人描繪了一幅將帥狂歌酣舞、醉生夢死的場面。大敵當前,將軍本該馳騁疆場,率部殺敵立功,可他們卻臨邊而不戰,一個個躲進高樓深院里,按拍而歌,按節而舞,沉溺于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它深刻揭露了統治階層屈辱偷安、不修戰備、貪圖享樂的可恥行徑。第二層中,作者則抓住“戍樓”、“刁斗”、“落月”、“白發”及“沙頭奏笛”這一些典型事物、典型場景,把戍卒生前空懷壯志、欲戰不得、虛度年華,死后棄骨沙場、月光冷照、無人過問的凄慘遭遇赤裸裸地展現出來。這簡直是一曲征人命運的悲歌。這里,詩人借助典型事物所抒發的,既有守邊戰士對統治者的怨恨,對同伴的同情,更有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清醒透視,憂憤之情深巨無窮。
2.畫面組合頗具匠心,全詩含意深沉雋永。其一是場景的時間統一性。詩人以月色統攝全篇。將軍、戍卒、遺民三方面的景況,本無時空或內容上的必然聯系,但作者巧妙地借助籠罩四野的月光,將他們凝聚為一體,讓將軍沉湎歌舞、戍卒沙場奏笛、遺民對月垂淚三種場景都出現在同一月夜,三幅圖畫頓時構成了一幅邊界關山之夜的全景,真是鬼斧神工,渾然天成。其二是對比的鮮明性和深刻性。這里有“朱門”的茍安享樂、不思抵抗與“壯士”的報國無門、老死邊疆之對比,有“朱門”的輕歌曼舞、屈辱偷安與“遺民”的忍受痛苦、渴望解放之對比,兩種對比都如此鮮明而深刻,使人由同情、怨恨而憤慨,乃至義憤填膺而無法自禁。詩人對生活、對民族、對國事的態度,通過兩組對比更顯愛憎分明,“和議”之錯誤與可恥,亦昭示無遺。其三是視聽交叉、動靜映襯的豐富性。“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這里展現的畫面,有動態對靜景的襯托,聽覺與視覺的融合。“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這里,既有動靜的配合,又有視聽的交叉,更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特殊效果。讀來字字是血,字字是淚,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3.語言流暢有力,極富韻味。全詩語言自然流暢,語氣亦隨著作者感情的起伏而變化。第一層作者借抒情主人公戍卒的口吻評述時事,是冷靜、沉痛的陳述語氣。第二層則以一反詰“笛里誰知壯士心”宣泄了守邊士卒的控訴和不滿。第三層又連連使用反詰:“豈有逆胡傳子孫”、“幾處今宵垂淚痕”昭示人們:“和議”后,中原百姓苦難最為深重,郁結在他們胸中的,有哀怨,有痛恨,有失望,讀后宛如親睹其苦態和怒容,親聞其哭訴和申斥。作者運用這種反詰逐層遞增的方法,清晰而逼真地顯示其感情波瀾起伏的變化軌跡,也進一步揭示和深化了主題。作者精通音律,故其詩極富韻味。七言古詩多一韻到底,而《關山月》則是四句一換韻,且韻腳平仄相間,更給人以流暢、躍動之感。
〔評說〕
趙翼《甌北詩話》:“試觀唐以來古體詩多有至千余言、四五百言,放翁古詩從未有至三百言以外,而渾灝流轉,更覺沛然有余,非其煉之極工哉!”
上一篇:詩詞·散曲《關山月》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金縷曲《其一(季子平安否)》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