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①
辛棄疾
書東流村壁①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刬地東風欺客夢②,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觴③,垂楊系馬,此地曾經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④。聞道綺陌東頭,行人曾見,簾底纖纖月⑤。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云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⑥。也應驚問: 近來多少華發?
【鑒賞】 這首詞作于孝宗淳熙五年 (1178),辛棄疾從江西豫章調往臨安,沿江而下,路經東流,想起了往事,有感而題此詞于村舍之壁。
上闋述說詞人故地重游,回憶當年曾與一位歌女在此分別時的情景。前兩句點明這首詞的寫作時間是在暮春。“野棠花落”,原來匆匆又是一個清明節過去了。一陣東風吹醒了詞人的酣夢,竟感覺云母屏風內寒氣襲人。遙想當年曾在這蜿蜒的河岸邊舉杯豪飲,那垂柳就是詞人系馬的地方,舊地重游,不禁觸景生情,心潮起伏,浮想聯翩。當詞人依稀尋到畫樓時,卻已人去樓空,時移事異,那曾與自己相戀的女子已不知去向,惟有燕過也,卻是舊時相識,流露出詞人惆悵懷舊的情緒。
下闋峰回路轉,本已絕望之時,卻意外地聽到路人說,這位女子現仍在此地,只是搬到了街道的東頭,有人曾見過她的倩影。從前遺恨尚如水奔流,而今新愁又似群山起伏心頭。縱然明朝在宴前相見,想當年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如今可能已是鏡中之花,蒼老了許多,不知鬢邊添了多少白發?這意外的喜訊
并沒有讓詞人欣喜若狂,恰恰相反,卻勾起他萬端感嘆,相見在即反而情怯,感時傷懷之情郁結凝重。詞人慨嘆歲月的風霜催人老,即使是當年的美人,如今大概也是鬢染星霜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韶華易逝的無奈,追憶青春、嘆息流年的急切之情濃得化不開。
這首詞展示了作者俠骨柔腸的一面。雖然擁有 “壯歲旌旗擁萬夫” 的氣魄,但是兒女之情仍然令堂堂男子漢柔情似水,面對一位楚楚可憐的美貌女子,詞人也難免萌生愛意。久別之后重游故地,當然會想起那個當年深愛的姑娘。
詞人不寫重逢場面,而寫心中憶念,從對面著筆,憐其消瘦憔悴,如鏡里花枝; 相見不如懷念,宛如老之相如不入文君之顧盼。以至于夢中人就在眼前了也不敢相見! 大丈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卻不敢面對昔日戀人,正所謂鐵血柔腸,百煉剛化為繞指柔也。足見詞人對往日戀情的珍視! 全詞風格清新婉約,含蓄蘊藉,曲折盡意。
上一篇:《張孝祥·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姜夔·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