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1】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2】,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3】。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4】;其旁,出堡塢【5】,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huán)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6】,益奇而堅,其疏數(shù)偃仰【7】,類智者所施設(shè)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8】,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10】,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11】,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
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氣之靈【12】, 不為偉人而獨為此物,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13】”。是二者, 余未信之。
【注釋】
【1】 “從西山道口徑北”句: 從西山路口一直往北。徑: 直往。
【2】 少北而東: 稍北再向東。少; 通假字, 稍。
【3】 橫當其垠: 橫立著處在河岸上。當: 處在。垠: 邊界, 引申為河岸。
【4】 睥睨: 城墻上如齒狀的矮墻。梁欐: 棟梁, 借指房屋。
【5】 堡塢: 城堡。堡: 小城。塢: 小城上的圍墻。
【6】 箭: 一種竹名。因質(zhì)地堅韌可作箭桿, 故名。
【7】 “其疏數(shù)偃仰”句: 竹木的疏密高低適中。數(shù): 密。偃仰: 向后倒, 引申為高低。
【8】 造物者: 創(chuàng)造萬物的神靈。
【9】 中州: 指中原, 即現(xiàn)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古代時為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達地區(qū)。
【10】 夷狄: 我國古代時稱東方少數(shù)民族為“夷”, 稱北方少數(shù)民族為“狄”。本文的“夷狄”, 指柳宗元謫居的永州地區(qū)。
【11】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句: 經(jīng)歷千百年而不能呈獻出它的美好姿態(tài)。更: 經(jīng)歷。伎: 技藝, 引申為舞姿, 姿態(tài)。
【12】 “其氣之靈”句: 這里的天地之間的靈秀氣。古人認為天地間存在一種靈秀之氣, 賦在人的身上、便造就偉大人物, 賦在物上, 可造就出奇特美好的東西。
【13】 楚之南: 指永州一帶。楚國, 周代諸侯國, 戰(zhàn)國時為七雄之一, 它的南部疆域至今天的湖南省南部。
【賞析】
《小石城山記》是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謫居永州后寫的著名山水游記, 是 《永州八記》 中最后的一篇。
這篇游記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 記敘了親身經(jīng)歷的旅途見聞和山川景物。柳宗元游記散文是我國古代山水游記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 堪稱“古代山水游記之冠”。從內(nèi)容上看, 他的游記散文雖然是對一丘一山或一澗一潭等自然景物的描寫, 但決非是單純的寫景之作, 往往在描摹山水風光的字里行間, 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抒發(fā)人對自然的審美感受, 透露出作者落寞孤憤的思想感情。藝術(shù)方面成就更為顯著, 他繼承了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的寫作手法,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加以發(fā)展。為我國游記這種文學形式奠定了穩(wěn)固的基礎(chǔ)。許多后世的文學家的游記作品莫不受其深刻影響,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后《赤壁賦》、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就是明證。
《小石城山記》這篇游記散文記述了小石城山的地理方位、山川布局和自然天成的奇異景色,并感嘆這樣奇妙的山水不在繁華喧囂的大都市附近,卻被棄置于人跡罕至的荒郊僻壤,使人們自然地聯(lián)想起作者偃蹇不幸的遭遇。含蓄、曲折地表達出作者待罪南荒不被錄用的憂憤情緒。文中,對所謂造物之神的懷疑和批判,更是對最高統(tǒng)治者壓制人才行為的影射和指責,充分地表明了作者對于天命的態(tài)度和立場。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閱讀柳宗元游記散文,讀者大都能感受到這點,如果仔細揣摩、玩味,則更能深刻地體會到作者彼時彼地的感情和心境。《小石城山記》可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著意描繪小石城山的奇特景觀——全石為山,將造物主鬼斧神工鑄就的峭麗風貌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種鋪墊的寫作方法,決不是為單純寫景而寫景,而是要起到以景領(lǐng)情的作用。這樣,當后一部分開頭直抒胸臆:“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讀者就不會感覺突兀,文章顯得自然、順暢。接著,作者感嘆如此奇異巧妙的景物不在大都市附近,使其“勞而不用”“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將小石城山的命運與作者的坎坷不幸連在一起,用疑信參半的口吻,直接發(fā)問:“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不啻又使議論深入一層,更顯得順理成章,妙合無垠。至此,作者并不擱筆,接連引用他人的兩種說法,提出這樣的奇特景觀為什么偏生于荒郊僻壤的原因,最后以“是二者余未信之”堅決地予以否定,收束全篇。這時,讀者才真正體悟到:作者為什么不惜濃墨重筆描寫小石城山景物的原因,完全是“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茅坤《唐大家柳柳州文鈔》),用小石城山的不為人賞識影射自己的凄慘遭遇,在寫作上達到了景、情、議有機的結(jié)合。明乎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對小石城山的偏愛,對小石城山特征的著意渲染。
一切游記散文都是要表現(xiàn)人與自然景物關(guān)系的。優(yōu)秀的游記作品往往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在描繪自然景物時,去展現(xiàn)作者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風貌。文章中,對小石城山奇特景觀的反復渲染,是深有寄寓的。“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是寫小石城山座落位置之奇;“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是寫小石城形狀之奇;“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是寫小石城環(huán)境之奇;“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則是突出小石城山的奇中之奇。這里,作者著意描繪小石城山奇異峭麗的景色,表面上是盛贊大自然造成的這樣景觀及其巧奪天工的特點, 實則喻指作者“俊杰廉悍”的思想性格和超凡脫俗的才能, 作者從不同側(cè)面描繪小石城山的景致, 多角度地展示其獨特的風貌, 是為下文中“造物主”不將其棄置在中原勝地、卻將其拋遺在“夷狄”之地張本的, 為得是借小石城山的“懷伎不售”觸發(fā)自己對大自然既鑄造偉人, 又棄之于無用之地的感嘆。可以說, 小石城山之奇特, 正是作者高尚人格的象征, 卓越才能的寫照。這也許是作者以小石城山自喻的原因, 真是匠心獨到, 用心良苦。
全文僅三百余字, 在語言上卻充分表現(xiàn)出作者駕馭文字的工力, 尺寸之幅, 底蘊頗深。敘述描寫的語言、自然、樸素、簡潔, 如:“土斷而川分, 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之形, 其旁出堡塢, 有若門焉。窺之正黑, 投以小石, 洞然有水聲, 其響之激越, 良久乃已”, 短短幾句就層次分明地介紹出小石城山所處的座落位置、周圍環(huán)境和小石城山的形狀, 準確地抓住事物的特征, 加以逼真的描摹, 給人以真實的立體感, 猶如躬臨其境, 如睹其景。議論語言, 言簡意賅, 酣暢痛快。如:“神者倘不宜如是, 則其果無乎?”對天地間存在的靈秀之氣, 作者憤而責問, 一氣說出, 用反詰句否定了它的存在。接著, 引出他人的兩種解釋, 提出小石城山美妙的自然景觀為何偏生于窮鄉(xiāng)僻壤的問題, 旋即以“是二者, 余未信之”收束全文, 戛然而止, 不僅為讀者留下了思考聯(lián)想的余地, 又顯得議論鞭辟入里, 意味無窮。
上一篇:《古文觀止·先秦文·宋玉·對楚王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國語·展禽論祀爰居》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