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鄭子家告趙宣子
晉侯合諸侯于扈①,平宋也。于是晉侯不見鄭伯②,以為貳于楚
也。
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③。曰: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④。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⑤。十一月,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于執事⑥。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⑦,以請陳侯于楚而朝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⑧。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⑨。往年正月⑩,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于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 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絳(11)。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12)。今大國曰: ‘爾未逞吾志。’ 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 ‘畏首畏尾,身其馀幾?’ 又曰:‘鹿死不擇音(13)。’ 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 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14),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于鯈(15),唯執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齊。四年,為齊侵蔡,亦獲成于楚。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強令,豈其罪也? 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
晉鞏朔行成于鄭,趙穿、公婿池為質焉(16)。
【注釋】 ①晉侯:指晉靈公。扈: 鄭地名。②鄭伯: 指鄭穆公。③子家:鄭公子歸生,字子家。執訊: 掌通訊聯絡的官。趙宣子: 即趙盾,晉國執政大臣。④蔡侯: 指蔡莊公。君: 指晉襄公。⑤侯宣多: 鄭大夫。寡君: 人臣對別國稱呼自己國君的謙辭。⑥克減:稍有控制。⑦嫡: 正夫人所生的兒子,一般都立為太子。夷: 指鄭穆公的太子夷。⑧葳(chan): 完成。⑨陳侯: 陳共公。⑩往年: 去年。(11)孤: 子家稱其君為孤。絳: 晉國都。(12)蔑: 無。(13)音: 通“蔭”,引申為庇護。(14)罔極: 沒有止境。(15)賦: 古代按田賦出兵,所以稱兵為賦。鯈(chou): 地名,位于晉鄭交界處。(16)鞏朔: 晉大夫。趙穿: 晉國卿。公婿池:晉靈公的女婿。
【譯文】 晉靈公在扈地會合諸侯,這是為了平定宋國內亂。當時晉靈公不肯同鄭穆公見面,以為他和楚國有勾結。
鄭國的子家派遣執訊去晉國并且交給他一封信,以告訴趙宣子。說: “寡君即位三年,召請蔡侯一起來事奉貴國國君。九月,蔡侯進入敝邑前往貴國。敝邑由于侯宣多造成的禍亂,寡君因此不能同蔡侯一起前往。十一月,消滅了侯宣多,就隨同蔡侯來向貴國國君朝覲。十二年六月,歸生輔佐寡君的嫡子夷,到楚國請求陳侯一起朝見貴國國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前往朝見,以完成關于陳國的事情。十五年五月,陳侯從敝邑前往朝見貴國國君。去年正月,燭之武輔佐夷前往朝見貴國國君。八月,寡君又前往朝見。以陳、蔡兩國緊挨著楚國而不敢對晉國有二心,那就是由于敝邑的緣故。雖然敝邑這樣事奉貴國國君,為什么還不能免于禍患呢? 寡君在位,一次朝見貴國先君襄公,兩次朝見貴國國君。夷和寡君的幾個臣下相繼來到絳城。雖然我們是小國,這樣的事大國之禮也已經無以復加了。現在大國說: ‘你沒有讓我稱心如意。’ 敝邑只有等待滅亡,沒有什么可以再增加的了。古人有話說: ‘怕頭怕尾,那身子還剩下多少呢?’ 又說: ‘鹿在臨死前顧不上選擇庇護的地方。’ 小國事奉大國,如果大國以德相待,那就會像人一樣恭順; 如果不是以德相待,那就會像鹿一樣。只能狂奔闖險,緊急關頭哪里還能選擇? 貴國的命令沒有止境,我們也知道面臨滅亡了。只好準備集中全國所有兵力在鯈地等待,一切就聽您的命令。文公二年,我們到齊國朝見。四年,替齊國攻打蔡國,也和楚國取得了媾和。處于齊楚兩個大國之間,而屈從于強國的命令,難道是我們的罪過嗎? 大國如果不體諒,我們就沒法逃避被討伐的命運了。”
晉國大夫鞏朔跟鄭國達成了和議,趙穿、公婿池到那里作為人質。
【鑒賞】 鄭國是夾在晉、楚兩個對立大國之間的小國,對晉國要侍奉,對楚國也要周旋,外交關系非常難處。鄭穆公時期,經常受到晉國的威逼,晉靈公還在外交場合對鄭國施加壓力,責怪其對晉有二心,不肯會見鄭穆公。于是鄭國執政大夫子家致函晉卿趙盾,一面陳述鄭國國君先前如何屢次朝見晉君,逐年逐月羅列事實,暗示鄭對于晉的恭順已經無以復加,對晉國的指責針鋒相對地進行回擊。一面又嚴詞申明,如果晉國恃強凌弱,欺人太甚,鄭國可能鋌而走險,聯楚抗晉。在這篇外交辭令中,鄭子家利用晉楚兩個大國的矛盾,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有理有據,得體的言語中隱含凌厲的詞鋒,最后使對方折服讓步,派代表到鄭國求和。
上一篇:《古文觀止·谷梁傳·鄭伯克段于鄢》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鄭莊公戒飭守臣》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