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 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象空山里, 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 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 一體君臣祭祀同。
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第四首,是詠永安宮的。
公元222年,劉備為報復孫權襲擊關羽,遂率大軍伐吳,兵敗猇亭,由步道還歸魚復,改魚復為永安,并置永安宮。次年正月,將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四月,劉備死在永安宮。臨死之時,劉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并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里所說的“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杜甫通過憑吊蜀主劉備的永安宮,寄托了天下興亡和君臣知遇的感嘆。
前二句出人出事,開門見山。蜀先主劉備攻吳,來到三峽,同時也死在了永安宮。句中的“幸”、“崩”都是封建社會專用于皇帝的詞語,正合杜甫宗儒忠君的思想,然“窺”字多用作貶義,似有悖詩人初衷。顧少治將“窺”改作“征”,是深知杜甫之心的。《杜詩解》評“首句如疾雷破山,何等聲勢!次句如落日掩照,何等蒼涼!”有一定道理。
三、四句寫永安宮的變遷。第三句寫劉備出行的威儀,用“想象”點出這已成歷史陳跡。眼前的景象卻是:被稱作玉殿的臥龍寺坐落在荒山野嶺中。這兩句對仗極工,對比極強,一榮一枯,一勝一衰,一虛一實,上下忽變,流露出“千古江山,英雄無覓”的感喟,又深含著詩人對朝政衰敗的隱憂。
五、六句具體描寫永安宮。一座古廟,松柏參天,水鶴在樹上筑了巢,每逢夏六冬臘,當地的村民前來致祭。鳥能構巢,足見廟古,歲時享祭,說明人們對劉備諸葛亮的懷念。
末二句贊頌劉備和孔明君臣一體。武侯祠和先主廟緊靠,同樣享受著后人的祭祀,多么令人欽羨!隆中對策時,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君臣關系可謂密切。諸葛亮一生為漢家奔走,以報先主知遇之恩。三顧茅廬,白帝托孤已成千古佳話。詩人杜甫想到自己晚年的冷寞,愈感君臣遇合之難得,怎能不發思古之幽情!
這首詩和其他四首相比,似覺平平,故遭諸多選本之冷遇。然就其立意布局,遣詞選句而言,仍不乏佳處,還是大有可讀的。
上一篇:《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唐·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夜泊牛渚懷古·唐·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