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晏子不死君難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①。莊公通焉,崔子弒之②。
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③。其人曰: “死乎?”曰: “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 曰: “行乎?”曰: “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曰: “歸乎?”曰: “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④?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⑤,誰敢任之? 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 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⑥?”
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⑦。人謂崔子: “必殺之。” 崔子曰: “民之望也⑧,舍之得民。”
【注釋】 ①崔武子:即崔杼,齊卿。棠姜:齊國棠邑大夫的遺孀,后嫁給崔杼。取:同“娶”。②莊公:指齊莊公。通:私通。弒:古代稱臣殺君、子殺父為弒。③晏子:晏嬰。歷仕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曾任齊卿。④口實:這里指俸祿。⑤私暱:為個人寵愛的人。⑥庸何:哪里。⑦興:站起來。三踴: 向上跳躍了三下,為當時哭君之禮。⑧望: 為人所敬仰的有聲望的人。
【譯文】 崔武子見到棠姜覺得她美,于是就娶了她。齊莊公和棠姜私通,崔武子就殺了齊莊公。
晏子站在崔武子家門外。他的隨從說: “死嗎?” 晏子說: “他只是我一個人的國君嗎,我死?” 隨從說: “逃走嗎?” 晏子說: “是我的罪過嗎,我逃走?” 隨從說: “回去嗎?”晏子說: “國君已經死了,回哪里去? 作為百姓的君主,難道是以他的地位來凌駕于百姓之上的嗎? 是讓他來主持國政的。作為君主的臣子,難道是為了他的俸祿? 是為了來扶持國家的。所以國君為了國家而死,那么臣下也應該為他而死,國君為了國家而逃亡,那么臣下也跟他一起逃亡。如果國君是為了自己而死,為了個人而逃亡,不是他最寵愛親近的人,誰敢承擔這個責任? 并且別人立了國君又殺了他,我為什么要為他而死,又為他而逃走呢?但是我又能回到哪里去呢?”
崔家大門打開,晏子進去,把尸體枕在自己大腿上而號哭。然后站起來,跳了三下才走出去。有人對崔武子說: “一定要殺了他。” 崔武子說: “他是百姓仰望的人,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
【鑒賞】 晏嬰是春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本文記載了他在國君死難問題上的處理辦法,這在當時史家看來十分恰當,故特書一筆。齊莊公因為與權臣崔杼所娶棠公之遺孀棠姜私通,被崔杼殺死在家中。晏子認為國君不是為國而死,臣子就不應該為他殉難,也不應為他逃亡,但也不應置之不理,便公然去哭吊齊侯,做到了臣子應盡的哀痛之禮。由于晏子的威信,崔武子為了籠絡民心而沒有殺掉他。晏子的言論,立足點在社稷,認為國君和臣子的所作所為都應該對國家負責。這個觀點無疑帶有很大的進步性,受到后世廣泛傳誦。文章從“死”、“行”、“亡”三方面借隨從的提問晏子的反問,顯示了晏子的沉穩不迫和對世事的洞察,最后重點突出地把一切歸結到 “社稷” 二字,更將一位有頭腦有經驗的政治家的形象展現了出來。
上一篇:《古文觀止·谷梁傳·晉獻文子成室》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先秦文·《晏子春秋》·晏子使楚》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