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兒黑,
此人作主南人客;
塔兒紅,
朱衣人作主人公。<
br>——明·宋濂等撰《元史·五行志》
這是元末一首預言性的政治童謠,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彰德路一帶流傳。彰德路是元代的一個行政區,在今河南安陽、林縣以北,河北磁縣、武安、涉縣以南一帶,這里距元朝的京城大都較近,是交通要道,故此謠流傳較廣,影響較大。
至正二十八年六月的一天夜間,從二更到五更,彰德路天寧寺塔忽然由黑變紅。這是一種放電現象,1983年杭州六和塔也曾如此放光。但當時人不了解它的原因,以為這是一種上天的神示,把它同元代統治聯系起來,編了這首民謠,為改朝換代制造輿論。有人猜測,這首民謠可能是朱元璋手下的人編出來的。
“塔兒黑,此人作主南人客?!泵鑼懱鞂幩滤瓉淼男螤?,并把它與元朝統治是由北方蒙古入主中原的現實聯系起來,表現了某種不滿。當時朝廷把全國人民分為貴賤不同的四等人:蒙古人最尊貴;色目人(西方來華的移民)次之;北方漢人又次之;南方的漢民叫“南人”,是最受歧視和迫害的一種人。蒙古人可以隨意打死南人不受法律制裁,而南人如果打死蒙古人的牲畜也要被殺頭。這就是“此人作主南人客”的社會情況。
“塔兒紅,朱衣人作主人公?!彼喊l紅光,神靈顯圣,說明什么呢? “朱衣”,即紅衣。朱衣人又可隱指當時起義軍領袖朱元璋。這樣,這首歌謠就提出了朱元璋當皇帝以取代此人的口號。利用群眾的迷信心理編歌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是歷代農民起義時常用的辦法,這首歌謠也是如此,它以塔身發紅的事實,以民謠顯示起義軍得到天助,使人們感到朱元璋是合法主人,必然取得勝利。在《古今風謠》一書中有一首“元末真定童謠”:“塔兒白,北人坐主南人客;塔兒紅,南人來做主人公?!逼涓某瘬Q代的思想與此謠異文一致,但“南人”對“北人”,對比更鮮明,可能是流傳初期的形態。
歌謠以塔兒的顏色變化起興,引出政治主題。一二句與三四句對偶整齊,形成一種對稱的美。本來,塔的顏色是自然現象,與政治無意義上的聯系,但因音韻上的聯系而自然地連在一起了。 “黑”與“客”, “紅”與“公”,押腳韻。這是用腳韻將起興句與主題句聯為一氣的歌謠慣用手法。三七句式,AABB韻,順口流利,一氣呵成,使人很容易接受。
上一篇:《地驅樂歌辭》原文|賞析
下一篇:《多》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