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俞文豹2
徽廟試畫工3,以“萬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為意。眾皆妝點花卉,唯一工于屋樓縹緲、綠楊隱映中4,畫一婦人憑欄立,眾工遂服。
1本文選自《吹劍錄》,標題為后人所加。2俞文豹(生卒年不詳):字文蔚,南宋時人,有《吹劍錄》。3徽廟:即宋徽宗趙佶。廟:廟號,對已死皇帝的代稱。試畫工:北宋時設翰林圖畫院,用考畫的方法取士。4縹(piao)緲:隱約。
【析點】 俞文豹《吹劍錄》中品評詩文之語頗多灼見,“試畫工”這則小故事即寄寓了他卓越的藝術見解。
文中的“一工”之所以技壓眾工,獨占鰲頭,就是因為他深諳藝術辯證法,正確處理了“形”與“神”關系的緣故。
“形”與“神”是事物的兩個方面。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形神兼備的。眾工走的是“遺神取貌”的路子,“妝點花卉”固然畫出了自然界的春色,具有一定實感,但未能創造出引人遐想的藝術境界,更難以進入觀賞者審美心理的深層面。“一工”獨具匠心,“于屋樓縹緲綠楊掩映中”,妝點了“一婦人憑欄立”,引發了觀賞者無盡的聯想和想象:這婦人是“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的懷春少婦,抑是“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欄獨憑”(史達祖《雙雙燕》)的傷春思婦? “一工”虛處藏神,繪出人心中的“動人春色”,增大了畫幅的藝術容量,有尺幅千里,神余畫外的意趣,正是陳郁所說的“寫其形,必傳其神,必寫其心”(《藏一腴話》)
作者僅以簡省的文字,寫出了“試畫工”的經過及結果,而未揭示其中原因,更未加只字評論,文章主旨藏而不露,耐人尋味。詩文和畫本同而末異,本文與“一工”之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試梁道士筆》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誡子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