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景仁·安慶客舍》原文賞析
月斜東壁影虛龕,枕簟清秋夢正酣。一樣夢醒聽絡緯,今宵江北昨江南。
乾隆三十七年 (1772)夏,仲則隨安徽學政朱筠,歷游黃山、九華之勝。入秋,又 “隨學使歷徽州、寧國、池州、安慶、廬州、鳳陽” (黃逸之 《黃仲則年譜》)。此詩就是這年秋天在安慶 (今安徽安慶市) 客舍中所作。
詩從客舍的夜間環境寫起。“月斜東壁” 四字,暗示月已偏西,天色將曙。“龕”,指供奉佛像的木櫝或石室。月光斜照著空寂的佛龕,可見客舍是何等寂靜與孤凄,這種環境的描寫,烘托出詩人旅懷之凄清。
時值深秋,枕簟 (簟,指竹席) 清涼,本該早就酣然入夢。然而,對于漂泊異鄉,行蹤不定的仲則來說,秋夜的一切細微之物都會成為牽愁惹恨的東西。那深宵的明月,幽光冷冷,照得他徹夜不眠; 那窗外的絡緯,如泣如訴,更使他愁緒滿懷……
“絡緯”,是一種蟲的名字,又名 “莎雞”,俗稱 “絡絲娘”。在古代詩人的筆下,“絡緯”似乎是一種獻愁供恨的秋蟲,例如: “絡緯聲聲織夜愁,酸風吹雨水邊樓” (周密 《西塍秋日即事》); “誰遣繅車徹夜鳴,頻催云錦織當成。送來枕上縈詩思,聽向床頭系旅情” (利登《絡緯》) ……仲則本來就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詩人,現在又獨宿在凄清的客舍之中,聽到這如泣如訴的絡緯的鳴聲,怎能不引起他無邊的哀愁呢?
“一樣夢醒聽絡緯,今宵江北昨江南”,這兩句詩細膩地寫出了行蹤已易而蟲聲依舊的獨特感受; 今宵江北而昨夜江南,可見仲則之行蹤不定; 今宵與昨夜聽到的絡緯聲毫無二致,可見憂愁是無處不在。這樣描寫,就把仲則的羈懷旅愁形象地表現出來了。宋代蔣捷有一首《虞美人》詞: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就其表現手法來看,與仲則似乎相同,但細加辨味,便可發現二者的區別。蔣捷之詞通過 “聽雨”這一相同的動作,寫出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不同心情,抒發的是不勝今昔之感; 而仲則之詩則是通過“聽絡緯”這一相同之事,寫出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相同心情,表現的是寂寞的無處不在和愁緒的無時不有。
此外,這首詩三、四兩句的句式也很別致:第三句的句首用“一樣”作為提示語,第四句則述說兩種相對或相反的情況。這種句式,在古詩中時有所見,如“一樣玉壺傳漏點,南宮夜短北宮長”(張泰《漢宮詞》)、“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白居易《觀游魚》)、“一種尊前沉醉客,解聽爭似不曾聽”(劉績《聽胡琴》)……但相比之下,似乎都不及仲則那兩句來得新穎。
上一篇:古詩《王鳴盛·夷陵遠望》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楊載·宗陽宮望月分韻得聲字》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