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渭2
嘉靖丙辰之冬3,海寇挾東夷4,據岑港不去5。其明年春,朝廷命總督臣某率師往征之6。三月四日,兵始入。薄其巢土7,漢吏士有先登而死者。越十日,總督乃命某官某以某物陳于諸死所而告之曰8:吾奉命討不義,偏將軍提督無狀9,稍亡其伍10。書至之日,吾與介吏侍鈴閣悲悼11,為不食。方今休養吏士,以圖后功,竊念殲賊有日,而終無益于死者,故遣吏赍物品如前12,召諸靈使飲食之13。其他恤典14,一遵故事勿省15。鬼如有知,其少自寬,毋多懟16。
1這是作者代總督胡宗憲祭祀因抗擊日本海寇而陣亡的將士寫下的文章,時在1557年。2徐渭(1521-1593):字文長,有《徐文長集》。3嘉靖丙辰:即1556年。嘉靖:明世宗年號。4東夷:指日本海寇。5岑港:在今浙江省舟山。6總督:指胡宗憲,作者曾入其幕府。7薄:逼近。8某官某:即任某種官職的某人,實作者自謙之稱。某物:指祭品。9偏將軍:副將。提督:總督手下的武官。無狀:無戰績。10稍:已經。11介吏:副職官吏。鈴閣:將帥營帳。12赍(ji):攜帶。如:往。13諸靈:各位犧牲的神靈。14恤典:救濟的典章。15故事:舊日制度。16毋:無。懟(dui):怨恨。
【析點】 明朝嘉靖年間,東南沿海一帶倭亂十分猖撅。文章先寫出時代背景,又寫出在保衛戰中明軍有陣亡將士,自己奉命祭祀。祭文為作者代總督所寫,故用胡宗憲語氣,但反映的卻是作者對死者的同情和哀憐。戰爭無疑是正義的,但死者多是士兵和下層軍官,所以,雖“殲賊有日”,終不會給死者帶來益處。取得勝利之后,封官賞賜,是大僚們的事;現在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希望亡靈享用祭品,以此表達生人對死者的哀思。有戰爭就有死亡,正義的戰爭也常常帶來不幸和痛苦,這就必然產生個人生存和社會需要的矛盾。作者沒有正面贊頒正義的戰爭,只是在低低傾訴之中默默地揭示這樣一個真理:那些為國捐軀而青史不留姓名的人,更值得后人欽敬
上一篇:《今人解杜詩》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以馬為虎》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