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予始與曾元恕入靈化洞2,迫于日暮,而元恕又畏其險,故不果盡而還3。及此,與呂穆仲游4。穆仲勇發過我,遂相與至昔人之所未至,而驚世詭異之觀,有不可勝談者。余欲疏其一二5,以告來者,又恐為造物者所慍6,后有勇往如吾二人至吾之所至,當自知之。
1本文作于1073年,時蘇軾不滿四十歲。靈化洞:在杭州市鳳凰山。2曾元恕:曾孝章,字元恕,當時任官于杭州。3不果盡:不能盡,不能走到盡頭。4呂穆仲:呂仲甫,字穆仲,當時也任官于杭州。5疏:解釋、說明。6造物者:指天帝。慍(yun)怒。
【析點】 此文堪評四字:循循善誘。
全文有三個曲折。一折:與“畏險”者出游“不果盡而還”,難睹奇觀,此處東坡是戒讀者于不覺。二折:與“勇發過我”者同游,遂“至昔人之所未至”,目睹了“不可勝談”的奇觀險象。但靈化洞深處奇觀險象若何? 東坡只一筆“驚世詭異”,隱而不發,引得人游興頓起。而平時見景必書的東坡此刻卻極“吝嗇”,決不肯“疏其一二”,并且不說自己不“欲書”,而是“恐為造物者所慍”! 大有“天機不可泄漏”之意。待讀者不免失望之時,東坡又不動聲色漫書一筆:“后有勇往如吾二人至吾之所至,當自知之”——這是此文的第三折。好個坡翁! 他是在引誘讀者自動踏上游靈化洞之途!
東坡“好導游”! 心存機趣,親切幽默,時隔千年,好似同時代人一般可共攀談。他不僅導我們游了靈化洞,而且導我們以勇于探索的精神涉歷人生
上一篇:《書林和靖詩》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書畫真偽》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