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嶠金巒鎮紫微。
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
萬仞高巖藏日色, 千尋幽澗浴云衣。
且駐歡筵賞仁智,雕鞍薄晚雜塵飛。
[賞析]
武則天于周久視元年 (公元700年) 巡幸中岳嵩山,大宴群臣于石淙,君臣飲酒賦詩十七首,其中一首就是武氏的《石淙》。這首詩熔寫景、敘事、抒懷于一體,是武氏傳世詩作中較好的一篇,收載于《全唐詩》卷之五。
石淙山位于河南登封縣東南三十五里處,峰巒疊聳,溪水繞流,為一邑奇觀。石淙河是這座山中的主要河流,源出于嵩山東谷,一路陂陀屈曲從地中行,至告成鎮約六里處,匯聚成潭。兩岸崖石陡峭,形如刀切,崖下潭水洞黑,深不可測,以其形狀取名車箱潭。潭南有一巨石突立水中,石頂平整,可容數十人,世稱樂臺。河水至此兩分,恰似碧綠匹練,懸掛兩邊。北崖有一天然石洞,內有一平方石板,據說武則天到此游覽,常宿其上,故洞稱娘娘洞,石稱娘娘炕。娘娘洞北有一洞穴,臨洞口可觀賞魚躍,所以俗稱觀魚洞。北崖上刻有久視元年武氏君臣飲宴時吟誦的詩篇,南崖上刻有奉宸令張易之撰寫的 《秋日宴石淙序》,詩與序均為文學名士薛曜手書。當日侍宴奉和 “圣制”者除張易之,尚有武三思、張昌宗、薛曜、楊敬述、于季子等人,他們的和詩均載于 《全唐詩》卷八十。由于這次飲宴,此處得名 “石淙會飲”,為中岳嵩山的名景之一。《石淙》詩所描繪的正是石淙一帶的景觀。
首聯兩句,從遠處大處著筆,寫出石淙一帶山勢的險要形狀。第一句中的 “三山十洞”,三山為確指,據 《名山記》載,嵩山確有三大主峰,“中為峻極峰,東曰太室,西名少室。” 至于十洞,則不一定為確指,不過極言洞穴之多而已。除了上舉的娘娘洞、觀魚洞之外,據《述征記》載,“嵩,其總名也;謂之室者,山下各有石室也。”石室就是洞穴、巖洞。“箓”:舊時帝王自稱其天賜的符命之書為箓。“玄”:有深奧神妙之義。這句詩的大意是說,石淙周遭的山色洞景實在壯美,以致為帝王的承天之運增添了光輝。第二句中的 “玉嶠金巒”極言山峰之高峻與陡峭。《爾雅 ·釋山》: “山小而高,岑; 銳而高,嶠。” 《說文》:“巒,山高而銳。”“紫微”: 指帝王的宮殿。這句詩的大意是,宛若金玉鑄成的高聳入云的山峰,如同衛士一樣鎮守著京城帝都。這是因為嵩山位于唐東都洛陽東南郊的緣故。
頷聯兩句,從風調雨順等自然天侯的角度,頌揚石淙一帶的得天獨厚與對唐王朝京畿的雨露潤澤。這兩句如同前兩句一樣,既是對眼前景物的即興描摹,也是對帝王天命的自我標榜、炫耀。第一句中的“均”字,有調和、調節的意思; “標”: 標示,標志; “勝壤”: 即優越美好的地方。第二句中的 “交”,有互相交錯之意;“畿”: 舊時稱京城管轄的地區。
綜觀首頷兩聯四句,于寫景之中兼營抒懷,情景交融,熔匯得較為自然。
頸聯兩句,首句寫峰之高,次句寫澗之深。一高一深,錯落有致,日色云影,交相輝映。如果說首聯兩句是遠距離的全景寫意之筆的話,那么頸聯兩句則是近景的特寫鏡頭。仰頭望去,眼前的萬丈 (一仞為八尺,接近一丈) 高峰高入云天,以致把太陽的光色都擋住了。這既是寫峰之高,也是狀日之暮。俯首而視,腳下的千丈 (一尋八尺,也近一丈) 深澗,飄蕩著團團霧氣,仿佛穿上了白云裁制的衣裳。這里的“萬仞”與“千尋”雖然都是夸張之詞,但也夸節有度,不失分寸。因為峰與澗相比,畢竟是峰顯得更高些。這里的“藏”字與“落”字,不僅前后對仗工穩,而且也把被描繪的客體·高巖與幽澗擬人化了,讀來顯得格外生動、形象,仿佛眼前的景物具有了生命與活力。
尾聯兩句,點明巡游飲宴盛事,并對群臣向晚應召的景況作了扼要的典型的描繪。第一句中的 “仁智”是對君臣的夸贊之詞,敘述武氏決定要在石淙筵賞群臣; 第二句短短七個字,既敘事又寫景,內涵十分豐富。以 “雕鞍”指代群臣,“薄晚”標示此行的時間,“雜塵飛”活畫出當時君臣們的游興之高與巡游隊伍趾高氣揚態勢。這里詩人用了修辭學上的借代手法,既簡練準確,又蘊藉生動,表現了詩人寫詩練字造句的功力。
上一篇:魏武帝·曹操《短歌行》
下一篇:南唐國主·李煜《破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