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夏完淳·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原文賞析
登臨澤國半荊榛,戰(zhàn)伐年年鬼哭新。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燈暮雨白綸巾。何時壯志酬明主,幾日浮生哭故人! 萬里飛騰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fēng)塵。
1646年春,太湖義師的大旗,重又在萬項碧波上豎起。剛被魯王封為中書舍人的夏完淳,也來到吳易的軍營,成為幕府中最引人注目的少年參謀。
“雄風(fēng)清角勁,落日大旗明”的軍旅生活,無疑是緊張和壯奇的。但在“漁燈明兩岸”的舟中,聽那“半夜起悲笳”的夜聲,有時也不免孤清。這時候浮蕩在詩人心上的,便往往是對平生師友的溫馨憶念。此詩所憶及的,即是昔日的幾社成員,而后“家居社門”,不甘作清廷順民的亡友邵梅芬(字景說)。( 【按】: 邵景說在明亡后“家居杜門,豎臥不出”,不久即病卒。從詩人另一首《偶念三秋舊集憶景說兼越行諸子》,有“邵生黃土風(fēng)騷盡,三復(fù)遺篇尚可師”,可知他卒于夏完淳生前。又從《憶侯幾道云俱兄弟》,所憶幾道、云俱均已殉國之例看,此詩稱邵景說而曰 “憶”,則作此詩時邵氏已經(jīng)亡故。張子退,名密,曾作南京兵部司務(wù)。)
一般的憶念亡友之作,往往重在追敘往事,以表達(dá)對友人的深切懷思。此詩卻一破常格,入筆即敘自己登臨太湖的感受。詩人來到太湖岸畔,大約是在夜間。這片義師聚居的水澤之鄉(xiāng),一年來遭受清軍的多次圍剿和爭奪,已變得何其荒蕪; 岸畔的村墟,長滿了荊棘和木叢;慘淡的夜色中,時時如聞幾多新鬼的哀哭之聲! “登臨澤國半荊榛,戰(zhàn)伐年年鬼哭新”,這就是詩人向九泉下的故人所傾訴的感慨——時局是嚴(yán)峻的,義師的再起,正處在如此艱難而悲壯的環(huán)境之中。這樣開篇初讀似乎顯得突兀,其實正顯示了志士間相憶相念的不同凡俗之風(fēng):詩人知道,此刻亡友英靈最關(guān)注的,應(yīng)該就是神州陸沉的時局,而不是多愁善感的往事重提呵!
接著兩句,向亡友描述自己的生活景象: “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燈暮雨白綸巾?!鼻嗪掺?,指畫有鳥形而涂以青色的艙室船。綸 (guan) 巾,即絲帶所做的頭巾。作為幕府參謀,詩人白天常常侍從吳易,乘坐青翰大船,出沒于晴光瀲滟的太湖,巡視各處的防御,籌劃破敵之策;在傍晚的雨聲中,則常常頭戴白綸之巾,挑亮一盞油燈,孜孜研讀兵書或諜報。兩句所展現(xiàn)的景象,雖有朝暮、晴雨的不同,而詩人那少年參謀的奕奕風(fēng)采,則因了“晴波”、“孤燈”的烘托,“青翰舫”、“白綸巾”的映襯,便意態(tài)瀟灑地凸現(xiàn)在了詩中。詩人另有《軍中有作》一詩,描述過“青翰依藩伯(吳易封“長興伯”),彤箴愧省郎。涼飚歸細(xì)柳,旭日自扶桑”的參謀生涯,流露了能為抗清事業(yè)效力的深切自豪之情。不過,從形象表現(xiàn)來說,這對仗工整、情景如畫的兩句描繪,似更顯得氣韻生動。
在詩人參與吳易幕府之前,便已經(jīng)歷過松江起兵和吳志葵、魯之嶼的攻打蘇州之役?!皬?fù)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就是詩人在家國淪亡之際立下的悲壯誓言??赏吹氖?,這些難忘的起兵,均在清軍的殘酷鎮(zhèn)壓下潰敗。詩人的復(fù)明壯志未酬,先就目睹了許多反清志士前仆后繼、喋血國門的壯烈情景。在那悲痛的日日夜夜,詩人曾淚水縱橫地寫了《野哭》、《二哀詩》、《憶侯幾道云俱兄弟》等詩,以追悼這些慷慨捐軀的英烈。當(dāng)這些情景重又浮現(xiàn)在眼前時,詩人該怎樣戚然而悲、嘯嘆不已!“何時壯志酬明主,幾日浮生哭故人”二句,正以突發(fā)的嘯嘆,震蕩了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壯志未酬的深切悲慨和痛苦。倘若讀者注意到,這嘯嘆發(fā)自“孤燈暮雨”的舟中,便可感受到那八百里太湖,此刻將激起多少波迭浪涌的回應(yīng)!
但令詩人感到欣慰的是,此次義師的再起太湖,氣象殊為壯觀。沈泮、李勢、周瑞、陳繼等諸路義軍,紛紛來聚,一時間聲勢大振。義師對付清兵,也采取了彼出我歸、彼歸我出的靈活戰(zhàn)術(shù),使敵寇只能望洋興嘆。接著便揮師東向,攻入嘉善、吳江,后“又與蘇郡兵戰(zhàn)于汾湖,斬獲過當(dāng)”(見王云所續(xù)《陳子龍年譜》,收《陳子龍詩集》)。這些振奮人心的喜訊,當(dāng)然也是詩人急于告訴九泉之下的亡友的:“萬里騰飛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fēng)塵”——環(huán)顧海內(nèi),雖然到處飛揚(yáng)著敵騎跋扈的風(fēng)塵;我深切憶念的亡友呵,切莫在九泉下?lián)鷳n!總有一天,反清的義師將會如潛龍一樣,破浪而起,騰飛在萬里云天!
與夏完淳大多詩作的蒼涼悲慨不同,此詩在戰(zhàn)伐鬼哭、孤燈暮雨的悲涼境界中幾經(jīng)盤折,終于在結(jié)尾化作了充滿信心的高唱。正如一聲清雷震散云霧,驀然間在人們眼際,展出了碧瑩無限的晴空一樣。一位處在艱難境地中的少年,雖然歷盡悲苦,仍能有此樂觀的戰(zhàn)斗精神——這正是“湖海多豪氣”的夏完淳的本色。
上一篇:古詩《傅山·自遣》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居正·舟泊漢江望黃鶴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