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桂林
1963年2月
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洞穴幽且深,處處呈奇觀。
桂林此三絕,足供一生看。
春花姣且媚,夏洪波更寬。
冬雪山如畫,秋桂馨而丹。
四時景物殊,氣象真萬千。
陰晴和雨霧,著色更鮮妍。
大野青不斷,入窗秀可餐。
久看欲舍去,舍去又來探。
佳景最留人,景亦待人勘。
愧我詩筆弱,難狀百二三。
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
西哈努克親王為我言,曾游世界諸名勝,
無一可與桂林相比肩。
我言八十六洞齊開放,
千崖萬壑供追攀。
但愿世界人士齊來游,
欣賞桂林風景名勝之尖端。
注釋:
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語出唐代詩人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指借用女性服飾、首飾來比喻山水的柔美和秀美。
三絕——綠水、青山、幽洞。
馨——散布很遠的香氣。
丹——紅色。詩中指丹桂,系常綠灌木,葉子長橢圓形,花橘紅色,香葉很濃。
探——尋求的意思。
勘——校對,反復核定。
千崖萬壑——形容山峰、山谷極多、極其曲折。
賞析:
1963年2月,陳毅同志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游覽桂林。奇山麗水、洞幽石美的自然景觀,令西哈努克親王贊嘆不止,夸贊桂林是迄今為止他見到的最美麗的地方;盡管他去過許多世界名勝之地,但感覺到沒有一處能夠和桂林山水相媲美。陳毅也深受感染,一時浮想聯翩,他想到中國已與周邊亞洲國家改善了關系,還想到中國的山水能夠增進與各國人民的友誼,一時詩興大起,揮筆寫下了這首優美的詩篇。
這首詩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為開篇前六句。詩人用比興手法,用“青羅帶”、“碧玉簪”等女性服飾和首飾,來比喻桂林山之秀美、水之柔美。詩人用寥寥幾筆,就把桂林山清、水秀、洞幽的“三絕”勾勒了出來。其時,桂林山水不僅山清水秀,其山洞也很有特色,如逢山必有的“腳洞”、峰林石山上的“穿洞”等,就各具特色;有山必有洞,多洞相連,綿延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曲徑通幽,蔚為壯觀。桂林的三絕,讓詩人感嘆一輩子也看不完。
第二層從“春花姣且媚”至“氣象真萬千”。詩人在寫完“三絕”后,又讓桂林山水的“四季景色”躍然紙上:春天百花盛開,嬌媚艷麗;夏日的江水因暴漲而波涌浪寬;冬雪飛舞,銀山素裹;秋日丹桂吐露著清香。四季景色各異,氣象萬千,讓人目不暇接。第三層仍在寫景,并由景生情。從“陰晴和雨霧”到“景亦待人勘”,詩人將筆觸由四季美景轉到“陰、晴、雨、霧”四景上,用擬人化手筆著色,勾勒出桂林山水因氣候變化而產生的亦真亦幻、光彩美艷的樣子。“鮮妍”一詞,指光彩照人的樣子。郊外蒼茫的原野,青色綿延、蒼翠欲滴、美若圖畫,盎然的秀色撲入窗內,幽美秀麗的景色讓詩人得到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詩人因美景而忘記了饑餓,于是就產生了“久看欲舍去,舍去又來探”的復雜感覺。佳景的確讓人不忍離去,讓人流連忘返啊!“景亦待人勘”,是詩人借景生情,感嘆這秀美的山水的確需要有人來勘探、來調研、來欣賞、來開發啊。“佳景最留人,景亦待人勘”兩句,有人將其放入第四層,理由是與詩人自謙之辭放在一起,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但筆者認為放在第三層更為確切,因為它是詩人由景到情的直接描寫。
“愧我詩筆弱,難狀百二三。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四句,為第四層意思。詩人在前三層都采用直接的方式描繪桂林山水,第四層卻用側面烘托的方式來凸顯桂林山水的美。“愧我詩筆弱,難狀百二三”,詩人自覺慚愧,因為自覺筆力弱難以描繪出桂林山水百分之二、三十的景色;其實為詩人的自謙之辭,反而從側面突出桂林山水的奇幻無比。“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更是把桂林美景烘托得無比美妙。身臨其境,詩人連神仙都不想做了,而是甘愿做一名桂林人,天天與美景相伴,可見山之魅力、水之誘惑該是何等之大啊。
第五層為詩中長句。詩人直接起興,用豪放的語言、揮灑的長句、放縱的詩體來表述自己的歡暢與豪邁之情。詩人借助西哈努克親王之言,去呼吁世界各地游人來桂林欣賞這“山清、水秀、洞幽、石美”的自然風光,去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那凝秀獨幽、天下絕勝的自然風光,在詩人筆端呼之欲出。
這首詩如同一幅中國畫。詩人用點染皴擦、散點透視等藝術手法,去勾勒、去渲染、去描繪桂林山水,讓美輪美奐的桂林山水如詩如畫般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賞心悅目,目不暇接。
上一篇:陳毅《游柏林失不雷河》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滿江紅·黃金海岸》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