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花滿院,苔蘚入閑房。
彼此名言絕,空中聞異香。
小詩的首二句是環(huán)境描寫。棕櫚花開滿了僧院,很有點“禪房花木深”的意味,它傳達的是“無情有性”的禪理。佛性就是真如,而作為世界本原的真如,是遍一切處的,既遍于有情,也遍于無情。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苔蘚生于陰涼潮濕處,臺階上布滿苔蘚,則人跡罕至,僧人也很少出去?!办o少人過院,閑從草上階”(崔涂《贈休糧僧》)。并且,這苔蘚還不僅爬上臺階,甚至一直向閑寂的僧房延伸開去! 這就把僧房靜寂的氣氛渲染出來了。
后二句寫詩人進入僧房后的感受?!扒樘撳2瓷?,境寂塵妄滅”(韋應(yīng)物《同元錫題瑯玡寺》)。僧房是如此的寂靜,則居處其中的僧人的心理狀態(tài)也可想而知,那肯定是心如止水的了。而能在棕櫚花上看到般若、在苔蘚上看到靜寂的詩人,自然也深會禪理,所以當(dāng)他與院僧對視時,彼此沉浸在深深的禪悅中,此時,任何語言都是多余的,所以說“名言絕”?!懊浴?,指概念 (法門即佛門之名稱、數(shù)目) 與語言。“空中聞異香”,是贊譽兩人入禪境界之高。惟其入禪境界高,所以產(chǎn)生天雨花的效果。作者在此沒有明確寫花,而用 “聞香”代之,更顯示出禪房之靜謐和禪境之神秘。佛經(jīng)中說,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須菩提有一次在巖屋中坐禪,當(dāng)達禪定境界時,帝釋天 (印度的神名) 由天而降,拋撒下如雨般飄落的花。當(dāng)須菩提問理由時,帝釋天回答:“因為你善解說般若,所以我對你特別尊敬。”須菩提反答: “不! 我僅僅坐禪而已,并沒有解釋一個字。”帝釋天又說: “是啊,你無說,我無聞,是真般若也!”后二句正暗用此典,卻一似水中著鹽,飲水方知其味。為什么無說無聞才是真般若?禪者認(rèn)為,真理是無窮的,而言語卻有限。想用言語去解釋真理,往往越離越遠。充分的體驗實際上是存在到用語言文字表達時為止。若解釋一個字,即非空; 若聽到一句話,也非空。無說無聞而能了解,甚至連了解都不要了,只聽任其聆賞真正的空。彼此名言棄絕,詩人與寺僧皆有一份充分的體驗,一種對般若的親切的把握,這種把握恰如啞子吃蜜,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小詩也因此具有裊裊不絕的情韻。施補華《峴傭說詩》謂它“句中有禪理,句外有神韻”,信然。
上一篇:禪詩《題云際南峰眼上人讀經(jīng)堂》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題僧明惠房》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