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不定心,持缽度寒林。
野飯青蒲潔,客程黃葉深。
海風潮水發,山雨曉煙沉。
歸到石橋日,應看瀑布吟。
這是作者送默然和尚回天臺時所作的送別詩。默然上人的情況已不可考,天臺山在今浙江境內,系佛教名山,天臺宗發祥地。
“孤云不定心,持缽度寒林。”開頭兩句,就十分準確地點明了對方的僧人身份。一方面它形象地反映了對方托缽四方,如孤云飄泊無定的云游生涯,另一方面,由于云不但給人以飄泊無定之感,同時也給人以淡泊無心的印象,所謂“云無心而出岫”是也。而這一切,都十分符合佛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境界。這兩層意思,一明一暗,用在僧人身上,自是貼切不過。
中間二聯,從懸想著筆,描寫對方別后餐風飲露、跋山涉水的旅途生活。“野飯青蒲潔”,既寫出了旅途生活的艱苦,亦體現了對方人品的高潔。“客程黃葉深”,既是深秋季節的實景,亦表現出一種獨特的寒寂之意,正與上文之“寒林”相呼應。寥寥十個字,勾畫出一派幽寂清冷的氛圍和孤子清寥的羈旅感受。
五、六兩句蕩開筆去,從大處著眼,寫了海上的風浪與山間的夜雨,至于行人如何頂風逆浪、翻山越嶺、曉行暮宿,俱留給讀者去想象了。這中間二聯一實一虛,幾乎概括了對方的全部逆旅生活。
最后兩句,推想對方回到天臺山的情景。石橋為天臺山勝跡,《太平寰宇記》引《啟蒙注》: “天臺山去天不遠,路經油溪水,深險清冷。前有石橋,路徑不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絕澗……上有瓊樓、玉闕、天堂、碧林、醴泉,仙物畢具也。”在此名山勝跡修行,自是一大樂事,特別是在長途跋涉后歸來,內心自當更為怡悅。
古來贈別之作,多抒惜別之情,然而此詩立意卻不在惜別。全詩用孤云、寒林、青蒲、黃葉、海風、山雨等一系列景物構成了一派清冷寒寂的意境,從而烘托出一位清心寡欲、淡泊高潔的僧人形象。而詩人對默然上人的修行生活的贊賞自在其中。有人認為,中國人對禪的感情,是經過對世俗的絕望與欣慰有一種深邃的體會而來的。王镃親身經歷了宋元易代的巨變,從對世事的絕望而轉與佛門弟子聲氣應求,自是不難理解的。詩人的這種心態十分具有代表性。
上一篇:禪詩《送貫微歸天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鄂州南樓書事四首之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