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
久無叩門聲,啄啄問何故。
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蘇轍一生仕途坎坷。先是神宗朝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謫官,后因其兄蘇軾烏臺詩案再貶,不久又以反對新黨被落職。一再遷謫,四處漂蕩,詩人心靈的痛楚不斷加深。徽宗崇寧年間,奸相蔡京當政,詩人終于決定隱退。他退居潁川,自號穎濱遺老,“自作傳萬余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宋史》本傳),十年不問政事。這首《遺老齋》便是詩人晚年退隱時所作。
“久無叩門聲,啄啄問何故。”措語凝練、簡約,順展補足其文實即:“久無叩門聲,(今有),(叩門聲)啄啄,(主人)問何故”。安詳寧靜的氛圍突然被打破,何故如此?此乃巧設懸念,引導讀者注意下面的解答。“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急促敲門的原來是從田地里來的人,是特來告知,昨天夜里下了一場大雨,地里的水好深了。詩篇至此便戛然而止。
如果認為此詩不過是記述了詩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其意是欲表抒自己萬事不掛心,一切皆無謂的志趣,那未免皮相。我們知道,詩人退隱幽居原非本心,只是因為遭受太多的挫折打擊不得已而為之。從此詩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隱退后并未完全忘情世事,“遺老齋”主人并未遺世,他把自己的感情、興趣全部傾注于田野農事。詩篇包含了關心民生,憂念農事的深衷,這是我們閱讀欣賞此詩時須切實把握的。
《宋史》稱蘇轍“性次靜簡潔”,聯系這首詩看,頗應“文如其人”之說。詩篇不事藻繪,用筆簡約。在來人答語后,詩篇沒有寫主人的反應,無敘無議,仿佛一聲裂帛,猝然聲歇,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天地。淡淡著筆,耐人咀嚼。言有盡而意無窮。“絕句于六藝多取風興,故視它體尤以委曲、含蓄、自然為高”(劉熙載《藝概·詩概》)。這首含而不露的隨筆式的小詩正是這類“高”作。
上一篇:蘇軾《贈劉景文》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孔平仲《禾熟》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