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
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
綴服猶堪用,題詩自不工。
山童朝更掃,閑委古墻東。
西風、落葉是秋的象征,歷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借此抒發自己失意的情懷,憂惋的格調。但這首出自詩僧宗泐的《落葉》詩,卻通過對秋之落葉這一典型景色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在徹悟了佛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理后所得到的 “自性清凈”的情懷。就在這瑟瑟秋風,飄飄黃葉之中,人們體會到了詩人所追求的 “空”、“寂”、“閑”的禪趣。
首聯寫景,用筆極為平淡。“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作者在細致地欣賞大自然的秋色。但見那已枯萎的樹葉在瑟瑟秋風中飄飄落下,且秋風不斷變換著方向,也就該一陣比一陣緊了。平淡無奇的二句,卻已緊緊扣住了秋的特征,烘托出了秋天蕭瑟的氣氛。這就為以下的情感基調作了鋪墊。頷聯 “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一俯一仰二個動作,得到了二種情理之中的結果。時間漸長,臺階下積滿了落葉,而樹上的葉子自然也就稀疏而空光了。這兩句表面上實寫二種互為因果、合情合理的秋天常見的自然景象,實際上借此表達了佛家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對宇宙萬有的總看法。佛家認為:宇宙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待的互存關系,其間沒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它的性質是無常的,表現為剎那生剎那滅的。這就是 “諸行無常”;佛家又認為世界一切事物皆無獨立的實在自體:人身由五蘊假和合而成,沒有常恒自在的主體。一切法 (一切事物和現象)也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無常恒堅實的自體。這就叫 “諸法無我”。“無常”和 “無我”是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教義,被稱為“法印”。猶如樹葉,秋天到,西風緊,必然葉黃葉落。“階下滿”,則自然 “樹頭空”。經過一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天,春天來臨,又會綠葉萌發,與其它姹紫嫣紅一起組成春天的圖畫。這是客觀現象,這是自然規律,然而在僧家的眼里,這是 “無常”,亦是 “無我”。作為一名高僧,詩人他巧妙地融此理于景色——在一幅小小的秋的畫面中,滲透了詩人的主觀感受。這就是源自禪家的“意境” ——情景交融。落葉在常人眼中是一種衰敗的象征,但詩人以 “法眼”觀之,則是一種必然。他的心境自然也就曠淡自如、輕安愉悅了。所以他會在頸聯設想“落葉”的效用是“綴服猶堪用,題詩自不工。”上句從正面說,下句則從反面論,無論如何都表現出了一種閑逸、深長的情趣。帶著這樣的心境,他在尾聯寫對“落葉”的處理:“山童朝更掃,閑委古墻東。”上句著一“更”字,暗示 “落葉”之多,山童早晨清掃落葉已是極平常之事,這實際從側面寫自己對“落葉”的自然心態。所以,下句便用“閑”字來概括。于是作者“自性清凈”的情懷,閑適高逸的禪境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首詩里,之所以看不到一點 “悲秋”的情緒,正是詩人做到了 “以禪趣入詩”。他從簡單的自然現象的觀照中悟解佛理,以其“法眼”來看待秋天,所以給人們留下的是一幅靜穆、閑逸的秋圖。
這首詩語言樸素,明白如話,但意蘊非常深遠。作者把詩意壓縮到意境中,讓人們自己去生發、體會,達到了 “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上一篇:禪詩《蓮池墜簪題壁二首》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落葉編(其三)》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