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禹錫
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彩鴛翔。
蕩舟游女滿中央, 采菱不顧馬上郎。
爭多逐勝紛相向, 時轉蘭橈破輕浪。
長鬟弱袂動參差, 釵影釧文浮蕩漾。
笑語哇咬顧晚暉, 蓼花緣岸扣舷歸。
歸來共到市橋步, 野蔓系船萍滿衣。
家家竹樓臨廣陌, 下有連檣多估客。
攜觴薦芰夜經過, 醉踏大堤相應歌。
屈平祠下沅江水, 月照寒波白煙起。
一曲南音此地聞, 長安北望三千里。
劉禹錫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至朗州當司馬,從永貞元年(805)十月起,在朗州一共住了十年。這十年間,他的心情是郁郁寡歡的,雖然他的斗爭精神并未因此而減弱。他曾經想起了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們的命運是何其相似。當他聽到南方人唱歌的聲音,他又想起了北方的長安,路途阻隔,何時能結束這種痛苦的生活!這種思想時刻縈繞在他的心里,因此,即使在他寫《采菱行》這首描繪南方風俗的詩的時候,也要發抒一下自己的這種心情。不過,我們今天來欣賞這首《采菱行》,除了要了解劉禹錫這個人外,我們倒要欣賞一下他為我們描繪的一幅采菱的畫面,這倒會使我們得到美的感受的。
在一個天高氣爽的秋天,作者來到了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縣西七里的白馬湖畔。只見白馬湖水平蕩蕩一片。紫色的菱角如錦繡一般鋪在水里,水面上浮游著彩色的鴛鴦。這已經是一幅色彩艷麗的畫面了。讀了“白馬湖平秋日光”一句,我們不由得想起了孟浩然的詩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來,可是在孟詩里還沒有如此色彩鮮麗的菱角和鴛鴦,更沒有下面的“蕩舟游女滿中央”,這是由于各人所要表達的內容不同的緣故。拍打著翅膀的鴛鴦,鋪在湖上的錦繡般的菱角,映襯著美麗的采菱的姑娘們,這是劉禹錫展示給讀者的一幅采菱圖畫。當然,這幅圖畫不是靜止的,你瞧,那姑娘們專心一意地坐在船上采菱,兩只巧手如同穿梭,身旁發生的一切,她們都不顧及。原來她們互相面對面地在“爭多逐勝”呢!瞧她們將蘭木槳輕輕一轉,在微風激起的波浪上船兒慢慢地移動,她們長頭發梳成的環形發髻和輕軟的衣袖,在搖動著,顯出不整齊的樣子,而她們頭上的發釵,手上的釧鐲,清楚地倒映在碧綠的湖水中,在明鏡般的湖面上,跟著微波蕩漾。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圖畫!一會兒,姑娘們看見太陽快要落下去了,她們“笑語哇咬”,是多么地愉快?!巴垡А?,指動聽的聲音。在點點的蓼花之中,小船沿著湖岸回來,而姑娘們扣舷而歌,充滿著勞動的喜悅和愉快。她們用野生的蔓草把船兒系住,一起熙熙攘攘地走上了市橋畔的碼頭,這時候,她們長長的衣裾上,還沾滿著水萍,透露出一種沁人心脾的芳香來。這開頭的十二句,是這首詩的主要部分,主要寫采菱姑娘的活動。在這里,透露出青春的活力,勞動的愉快,大自然景色的美麗,充溢著一種樂觀、向上、積極的情趣。
接下去四句寫估客們晚上的活動:沽酒、買菱、宵飲、醉歌。“家家竹樓臨廣陌”是說姑娘們的家是在竹樓之上,而這些竹樓下臨著“寬廣的道路”,這就為引出估客作了準備。這里的“廣陌”原指寬廣的道路?!澳啊笔堑缆返囊馑?。在這首詩里,我們以為,可以引申為水上的通道。即家家的竹樓下臨著廣闊的水道,這樣解,才和“下有連檣多估客”能聯系起來。竹樓的下面有一條連著一條的大船,上面多是一些“估客”,即商人。商人們拿著酒觴,吃著菱角,夜里經過這些竹樓,“醉踏大堤相應歌”,帶著醉意,踏著大堤,互相唱著歌兒。這種買菱宵飲的估客生活,大堤踏歌的武陵風俗,作者是輕輕點過的,因為不是這首詩的主要部分。
最后四句是寫作者因估客唱歌而引起的感慨。一曲南音,勾起了詩人貶官武陵而心系長安的遷客情懷,如同屈原放逐沅湘而懷念郢都一樣。詩人想:這就是當年屈原放逐的地方啊,現在是月色照著水波,白色的水氣在飄浮,仿佛使人產生了一絲寒意。何時才能離開這里而到首都長安去呢?“三千里”是指離長安的距離。我們仿佛看到詩人傾耳而聽,昂首而望的情狀,其藝術形象是十分動人的。
史稱劉禹錫在貶官朗州期間,“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情性。蠻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于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舊唐書本傳》)這首詩就是這樣,作者在小序中寫道:“……古有采菱曲,罕傳其詞,故賦之以俟采詩者。”因此,詩中洋溢著一種民歌風味,雖然不象《竹枝詞》或《楊柳枝詞》那樣本身就是優秀的民歌,然卻頗有“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水鄉情調,顯得清新,活潑,可愛。古代詩人向民歌學習,使他們的創作到達了一個新的境界。這同樣是我們新詩發展的道路。我們讀了劉禹錫這首詩,恐怕也能體會到一二吧!
上一篇:《酒泉子·宋·潘閬》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唐·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