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面不用鏡,布施不用財。
端坐念真相,此便是如來。
這首小詩談的,是禪家十分重視的發現自性尋找真我的問題。“照面不用鏡,布施不用財?!边@兩句奇兀警拔,因為它完全與人的正常認識相對立。不用鏡子來照面,拿什么來照面呢? 只能是自己的心。這里,“面”指的是真實的自我,亦即自我的最高的精神實體,“鏡”指的是外物。我們永遠無法借助外物來認識那個真實的自我,真我的發現必須靠我們自己向內心求索。一位盲人訪友,臨別時朋友讓他帶上一盞燈籠,說這樣別人就不至于撞著他。提著燈籠的盲人偏偏與別人撞上了?!澳銢]見我的燈籠嗎?”“你的燈籠早已滅了?!?想借助于別人來照亮自己是不行的,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必須有一盞燈。而這,也就是真如佛性?!安际敝敢载斘锸┥嵊谌恕<热皇遣际?,按常理就必定用“財”,為什么詩中說不用財呢?原來,佛家對布施有其獨特的理解。據 《大智度論》三三,布施有兩種:舍財濟人為財施,說法度人為法施。禪宗的理論來源之一的 《維摩經·菩薩品》 中便有棄財施而主法施的記載:長者子善德曾設大施會,期滿七日,維摩詰告訴他:“當為法施會,何用是 (此) 財施會為! …… (法施) 謂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瓟嘁磺袩酪磺姓系K一切不善法。”若只為求功德而行善、財施,則其善行都是虛偽的。崇信佛法的梁武帝接見東土禪宗初祖達摩,問:“朕建寺養僧,有何功德?”達摩毫不客氣地答: “并無功德!”所謂禪,最忌夸張與炫耀。默默地法施,才能臻于禪境。
“端坐念真相”,這是對不用鏡、不用財的“照面”、“布施”的正面說明。“端坐”的“端”,既指形體之端正,也指意念之專一?!岸俗币嗉醋U。“真相”猶言“本來面目”,即本來的自己,真實的自己,未出生前即已埋在內心里的純真人性,亦即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真如佛性。它出自禪宗的經典著作《壇經》,又稱“主人翁”及“無位真人”。浙江丹丘瑞嚴寺師彥禪師是唐代有名的嚴頭禪僧的高足,他在石上坐禪時通常只是默默地坐著,但偶爾也會大聲自言自語地說著“主人翁”,然后自己問答: “張開眼睛”、“是”、“將來也不被騙”、“是,是”等等,如此一連串反復地自問自答,是高深的禪境。人不論是誰,都騎在A、B兩者身上。A為“自我”,B是叫喚A的自己,即“本我”。A是外在的、眾所周知的,而B則是內在的,存于A的深處。所以,AB之間對話愈多,其人格愈豐富。臨濟禪師有一天對弟子說:“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出入汝等面門,未得證據者看吧”——在你的肉體內,存在著超出時空的真實的人性,它進出于你的全身,倘若你尚未找著它,那么就快點看吧。無位真人活生生地進出于我們的毛孔,但我們卻無法感覺到它的存在,所以必須超越感覺的經驗,且不離開感覺的經驗,亦即需要另一種經驗 (坐禪,即“端坐”)才能感覺到。句中的 “念”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念,而是“看”,即凝視自己,這樣才能和自己心里的另一個自己相會。而一旦把自己和被看的另一個在心里的自己融為一體,便成了主人翁、無位真人,便得到了 “本來面目” (真相),“此便是如來”,這時的你便成了最高的精神實體如來了。這就是《壇經》所描繪的:“迷人若悟心開,與大智人無別。故知不悟,即是佛是眾生; 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于自心頓性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 ‘我本元自性清凈?!?識心見性,自成佛道。”“若向身中覓自身,即是成佛菩提因!”
上一篇:禪詩《靈巖寺響屧廊》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玉泉庵》原文|賞析